換地方睡不著覺是怎麼回事
有很多人都有認床的習慣。 經常搬一個家、出去旅遊時在外面住的時候, 就會久久不能入眠。 即使當天經歷過長途跋涉, 已經疲憊不堪, 但是卻輾轉反側夜不能睡著。 但是多住幾天, 這種症狀就會大大緩解。 真的是我們的大腦“認識”我們之前的床而“發脾氣”嗎?換地方睡不著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陌生環境中, 大腦能“半睡半醒”
人類睡眠並非一種非覺醒狀態。 睡眠狀態下, 我們的大腦不僅處於活躍狀態, 而且是包括REM睡眠和NREM睡眠這兩種睡眠模式的。 它們彼此之間完全不同, 就好像它們與覺醒狀態不同一樣。
但多數人認為, 睡眠和清醒是相互獨立的兩個狀態。 其實科學家們早已在一些鳥類及海洋哺乳動物如鯨魚、海豚中發現了一種“半睡半醒”現象:半腦睡眠模式, 它們有半個大腦處於清醒狀態, 並能保持一隻眼睛睜開洞察周圍的環境, 而另一半大腦則顯示出了睡眠的電活動特徵處於睡眠狀態。
實驗中, 志願者們入睡明顯需要更多時間, 而且完成第一個睡眠週期所需要的時間更長。
會導致左半球會比右半球更頻繁地被喚醒, 使得他們更加容易被驚醒。
而第二晚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就基本消失了。 從進化角度看, 這種反應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睡眠時, 有個哨兵(這裡指左腦皮層的預設模式網路)來監視未知環境中的威脅因素是很重要的。
簡而言之, 在陌生環境中睡覺時, 當我們的身體試圖進入休息狀態時, 大腦的左半球會比平時更加的“警覺”, 並對外界刺激產生更快更強烈的反應, 其實是一種身體防禦機制。
如何減輕“首夜效應”
(1)對於容易受到首夜效應折磨的人, 可以通過出差旅行時攜帶自己的枕頭或者選擇與自己房間佈局相類似的地方來減輕症狀;
(2)儘量相對遠離喧鬧, 環境幽靜、舒適的酒店;
(3)把燈的光線調暗;
(4)睡覺前一個小時儘量不要看手機和手提電腦, 讀段優美愉悅的書籍, 讓大腦暫時遠離繁忙的工作;
(5)練習一段瑜伽和冥想, 讓身心得到充分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