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吃生與吃熟 哪個更養生

如何選擇,哪個更有利於我們身體健康,給我們現代養生提出了新的課題,應當認真面對。

近些年來,吃生漸漸地成為時尚。 所謂生,本文僅作與飲食有關的解釋:第一,指果實沒有成熟;第二,食物沒有加熱煮熟,或熟的程度不夠。 生的可吃嗎­當然可以吃。

我們的老祖先在蠻荒時期就吃生的,茹毛飲血,和動物沒什麼兩樣。 《禮記·禮運》載:“食草本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時,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 ”

經代代承傳使我們形成一種固定的觀念:生的果實、生的食物不好吃,不能吃,吃了沒好處,有害健康,不利養生。

吃生的,食物中的很多營養不能被人體吸收或利用,或者是吸收利用率很低,再加上古時環境、衛生、科技、生產力等因素的影響,人的壽命不長。

由於火的使用,人類文明飛躍發展,我們的老祖先最早開始吃熟。 經代代承傳,使我們養成了熟食習慣。 而被我們前人稱作“蠻夷”的人仍然喜歡“吃生”,因此認為“蠻夷”們仍處在不開化的“原始”階段。

伴隨著改革開放,對外交往加深,交流領域擴大,我們發現“蠻夷”生吃蔬菜(製成各種沙拉)、生吃牛排(半生不熟還帶著血的)、生吃魚(製成魚片兒)……他們的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比我們想像的好很多;衛生水準、科技水準還在我們之上,這就叫我們不得不反思:吃生的好不好­吃生的科學不科學­

我們的研究人員發現:蔬菜,能吃生的最好生吃,不能生吃的也不要炒得太熟,儘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營養學家舉例說明,如黃瓜,要吃生的,而且不要削皮吃;吃熟的,維生素損失很大;削皮吃口感是好些,可是把維生素A大部分扔掉了,因為黃瓜皮含維生素A最多。

比如,芹菜要生吃的,而且連葉一起吃。 芹菜葉含有較多的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C。 再比如,柿子椒要吃生的,吃熟的會破壞它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C。

據專家測定,吃生的柿子椒,每人每天50克,就能滿足人體一天維生素C的需求。 動物性食品也可以吃生的,比如生魚片、烤牛排等。 由此看來,吃生的是可以的,是科學的,有營養,利健康,養生益壽。

值得注意的是要把好選料關、消毒關、殺菌關和衛生關。

再說熟。 熟與飲食相關的含義有:一是植物的果實完全長成,一是食物已經加熱到了可以吃的程度。 在我們中餐烹調中表示熟的程度,通常用斷生、微熟、熟透、過熟來表示。 然而,人的口感、口味、習慣不同,其表示也不盡相同。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界定的標準。 熟,可以促進食物分解,殺菌消毒,幫助消化,有利於養生。 我們很熟悉也很習慣熟吃。 下麵說說通常的熟。

斷生,指經過熱加工烹調處理,食物改變原有的理化結構,吃起來口感可以接受,和生的不一樣。 比如,植物性原料在攝氏100℃時,短時間加熱處理,或蒸或煮或炸或炒,都可以斷生,能保持原料本味,營養損失較少。

微熟,指在斷生的情況下,再把加熱烹調處理的時間加長,食物吃起來口感由爽、脆、硬變得比較柔、軟、爛。 比如,動物性原料煮開,待一會兒撈出,用刀切開後沒有血水外流,肉香味突出,即常說的“熟了”。

熟透,指在微熟的情況下,再進行加熱烹調處理,食物吃起來口感最為舒服,味美可口。 熟透了的食物,其物理形態、色澤等都有較大的改變,芳香外溢,誘人食欲。

過熟,指在熟透的情況下,再進行熱加工烹調處理,使食物改變原有的物理形態,甚至溶于湯汁,有利於消化吸收,比如老年人和嬰幼兒以及病號等特需的飲食。

據業內人士介紹,外國人愛吃的烤牛排,大體上也可以用我們中餐表示熟的程度來表示。 斷生,經過熱加工,表面上稍有一點焦黃,內裡還是鮮紅的生肉、帶血、微熟,也可以說是三成熟,汁水較多,呈紅色。

熟透,也就是我們中餐烹調的五成熟,牛肉中間還是粉紅色的。

過熟,按中餐的要求,其熟的程度能達到七八成,表面焦黃,內裡呈咖啡色,在老外對牛排的要求上看,沒有人會點熟透和過熟的,絕對喜歡吃半生不熟的,吃生習以為常了。

吃生,吃熟,究竟誰好,誰更養生­依然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是食草長大的,草本食物生吃最好。 可我們偏偏要熟了吃。 也有人說,外國人是吃肉長大的,肉類食物熟吃最好,可他們偏偏吃生的。 其實,國內習俗和海外飲食習慣都決定了生、熟程度的需求,各有千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假如,吃生的是一種飲食觀,是科學的,營養的;那麼,吃熟的也是一種飲食現象,也是科學的,營養的。

吃生表示從天然營養庫中自然索取,吃熟表示人為的從加熱的食物中攝取營養。 人活著總是要吃的,或吃生或吃熟,或生熟兼吃,是生理的需求,是養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