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野顛茄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 紅顛茄、假茄子、刺天茄。

來源 為茄科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f.的全株。

植物形態 直立形灌木, 高30~60cm, 全株有纖毛和細直刺。 葉互生, 闊卵形, 長5~12cm, 寬4~12cm, 先端尖, 基部心形, 5~7淺裂或中裂, 兩面有纖毛, 葉脈和葉柄有直刺。 聚傘花序腋外生, 有花1~4朵;花萼5裂, 有刺;花冠白色, 裂片披針形;雄蕊5;子房2室。 漿果球形, 熟時橙紅色, 直徑3~4 cm, 果柄具細直刺, 長2~2.5cm。 種子多數, 扁平, 直徑約4mm。 花期夏、秋季, 果期7月。

生於荒地、林邊。 分佈于長江以南至臺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採制 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漿果含澳茄堿(soasonine)、澳茄邊堿(solamargine)、澳茄新堿(solasurine)。

性味 性溫, 味苦、微辛;有毒。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 止痛拔毒。 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慢性骨髓炎、淋巴結核、凍瘡、胃痛。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治胃痛, 損傷, 蛇咬傷, 感冒, 瘧疾, 瘰鬁。

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 鎮咳平喘。 治風濕性腰腿痛, 慢性支氣管炎, 哮喘, 鮮葉搗敷跌打損傷。

3.《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抗菌, 活血散瘀, 麻醉鎮痛。 治跌打損傷, 凍瘡, 寒性膿瘍, 慢性骨髓炎, 淋巴結結核, 腳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