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顱底骨折

概述
顱底骨折絕大多數是線形骨折, 個別為凹陷骨折, 按其發生部位分為:
(1)顱前窩骨折。
(2)顱中窩骨折。
(3)顱後窩骨折。

病因
外傷。

症狀
(一)顱前窩骨折:常累及額骨眶板和篩骨, 引起的出血經前鼻孔流出;或流進眶內, 眶周皮下及球結合膜下形成瘀血斑, 稱之“熊貓”眼征。 骨折處腦膜破裂時, 腦脊液可經額竇或篩竇由前鼻孔流出, 成為腦脊液鼻漏, 空氣也可經此逆行進入顱腔內形成顱內積氣。 篩板及視神經管骨折可引起嗅神經和視神經損傷。
(二)顱中窩骨折:常累及顳骨岩部, 腦膜和骨膜均破裂時, 腦脊液經中耳由鼓膜裂孔流出形成腦脊液耳漏;如鼓膜完好,

腦脊液則經咽鼓管流往鼻咽部, 常合併第Ⅶ或Ⅷ顱神經損傷。 如骨折累及蝶骨和顳骨內側可傷及腦垂體和第Ⅱ、Ⅲ、Ⅳ、Ⅴ及Ⅵ顱神經。 如果傷及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可形成頸內動脈海綿竇瘺而出現搏動性突眼;頸內動脈如在破裂孔或在頸內動脈管處破裂, 則可發生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三)顱後窩骨折:骨折累及顳骨岩部後外側時, 多在傷後2~3日出現乳突部皮下瘀血。 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時可在傷後數小時出現枕下部腫脹及皮下瘀血;骨折累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後緣, 尚可出現個別或全部後組顱神經(即Ⅸ~Ⅻ顱神經)受累的症狀, 如聲音嘶啞, 吞咽困難。

檢查
顱骨X線平片檢查僅30~50%能顯示骨折線,

必要時行顱基位片, 斷層攝片或CT掃描等檢查。

治療
這類骨折多數無需特殊治療, 而要著重處理合併的腦損傷和其他併發損傷。 耳鼻出血和腦脊液漏, 不可堵塞或沖洗, 以免引起顱內感染。 多數腦脊液漏能在兩周左右自行停止。 持續四周以上或伴顱內積氣經久不消時, 應及時手術, 進行腦脊液瘺修補, 封閉瘺口。 對碎骨片壓迫引起的視神經或面神經損傷, 應儘早手術去除骨片。 伴腦脊液漏的顱底骨折屬於開放傷, 均需給予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