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祛濕四個秘訣
農曆六月, 古稱長夏, 此時至夏末秋初, 一個顯著的氣候特點是雨水較多, 濕氣偏盛, “濕”成為長夏的主氣。
濕氣過盛, 可作為致病邪氣傷人。 中醫認為, 濕為陰邪, 易傷陽氣。 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濕, 調節人體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 由於脾喜燥而惡濕, 因而, 濕邪為患最易中傷人體脾陽, 導致出現頭重如裹、頭昏而脹、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不爽等表現。 所以, 護脾首當防濕邪。 對此, 須注意以下四點。
防外濕。 外濕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濕地引起。 外出時要帶好雨傘、雨衣和雨鞋等,
防內濕。 內濕多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飲等性寒之物, 損傷脾胃陽氣所致。 防內濕要杜絕貪食生冷及油膩食物, 忌暴飲暴食。 飲食以清淡芳香為主, 清淡之品易於消化, 芳香之品具有醒脾、振奮脾陽的作用, 從而刺激食欲。 可用扁豆、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燈心草等健脾利濕之品煮湯或熬粥, 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 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 甘草3克, 水煎代茶飲。
防黴變。 濕邪易與暑邪相兼,
家庭要及時做掃除, 尤其要注意水池等潔具周圍保持乾燥清潔。 除了浴室和廚房易生黴菌之外, 臥室和客廳的清潔也須引起重視。
防濕溫。 濕溫是由濕熱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熱病, 主要表現為身熱纏綿、頭脹如裹、身重倦怠、胸脘痞悶, 嚴重者噁心嘔吐、胸悶腹脹, 後期易化熱而致神志昏蒙諸症。 其病以中焦脾胃為中心, 多發于夏秋雨濕季節, 主要包括夏秋常見的一些傳染病類型, 較常見的是消化道傳染病。
防濕溫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 不吃腐爛變質和不潔食物, 可適當吃些大蒜、醋、茶等具有殺菌、抑菌作用的食物。 食物要妥善保存, 對各種餐具也要定期消毒, 注意勤洗手。 另外, 多雨的長夏, 是洪澇災害高發季節, 大災之後須防大疫, 此時要格外加強防疫工作, 防止傳染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