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怎么看凝血功能
我們都知道, 如果皮膚破裂的話, 血液就會流出。 但是因為我們的血液當中有血小板, 是可以凝固的, 如果傷口不大, 那么是不會導致缺血的。 但是有些人, 因為身體原因, 凝血的功能并不好。 那么就需要注意了。 一般我們可以通過血常規來看凝血功能, 那么具體怎么看呢?
凝血功能是指使血液由流動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的一種能力, 實質就是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不溶性的纖維蛋白的功能。
狹義上是指機體在血管受損時所具有的由凝血因子按照一定順序相繼激活而生成凝血酶最終使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而促使血液凝固的能力。 廣義上的凝血功能還包括血小板的活性。
機體的止血功能是由血小板、凝血系統、纖溶系統和血管內皮系統等的共同作用來完成的。 過去我們曾用出血時間作為止血功能缺陷的篩檢試驗, 但因其操作標準化程度不高, 敏感性不好, 且無法反映凝血因子的含量及活性, 故已為凝血功能檢查所取代。 凝血功能檢查主要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由PT計算得到的PT活動度、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纖維蛋白原(FI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血漿凝血酶時間(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 PT延長主要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減少及纖維蛋白原缺乏、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發性纖溶亢進、阻塞性黃疸、維生素K缺乏、血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多等);PT縮短主要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藥等;監測PT可作為臨床口服抗凝藥物的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