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你是否關注阿爾茨海默病?

丟三落四、記憶力減退、愛猜忌……您是否留意過父母的這些變化?不少人覺得這是自然衰老, 殊不知也許這正是“老年癡呆”的先兆。 請關注——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癡呆日”。 在採訪時發現, 絕大部分患者就診不及時或根本不到醫院診治, 導致生活品質低下。 這一現象應引起社會的關注。

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治療效果好

“57歲的刑法學李教授最近兩年出現記憶力衰退症狀, 在他與愛人騎車回家的路上, 突然掉頭, 與家人走散。 李教授患的正是我們俗稱為‘老年癡呆’的阿爾茨海默病。 ”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賈建平教授介紹說。 在我國, 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900萬以上的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4000萬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 “國際上將9月21日定為是”世界老年癡呆日“正是要呼籲人們正確認識老年癡呆, 努力提高癡呆人群的生活品質。 ”

“阿爾茨海默病起病緩慢或隱匿, 病人及家人常說不清何時起病。

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下降。 ”賈建平解釋說, 由於大眾對於疾病症狀的忽視, 往往延誤治療, 甚至有些人認為健忘、脾氣秉性改變都是老年人出現的正常現象, 從而拒絕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從發病到死亡平均時間僅為5—7年。 該病不僅僅會引起記憶下降, 還會威脅生命, 如果不進行干預, 患者往往在幾年內就會死於感染等疾病。 賈建平強調:若發現記憶力下降等輕度認知障礙的症狀, 請儘快去醫院就診。 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治療效果好, 治療得當可有效阻擋疾病的發展, 甚至恢復到原有狀態。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原因還並不是很清楚, 但它是一種遺傳性很高的疾病。

賈建平建議有家族病史的人可在二三十歲時進行基因檢測預知患病風險, 密切關注有突變基因的人群, 及時進行干預, 這也是一級預防早期發現的有效辦法。

學問越多越易得阿爾茨海默病是誤區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徵, 病因迄今未明。 65歲以前發病者, 稱為早老性癡呆;65歲以後發病者, 稱為老年性癡呆。 老年癡呆症已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癌症、中風之後導致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症。 有資料顯示, 我國老年癡呆症患者約有500萬之多, 占世界老年癡呆症總數的四分之一。

然而, 採訪發現, 絕大部分家庭對此病缺乏認識, 不少患者出現就診不及時或根本得不到醫院治療等情況。 資料顯示, 中國輕度癡呆症患者就診率為14%, 中度癡呆症患者就診率為25%, 重度癡呆症患者就診率不足34%。

提起阿爾茨海默病的病人, 大家都會想起政績顯赫的美國前總統雷根、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還有許多類似前文提到的知識份子。 難道學問越多越愛得阿爾茨海默病?

“受教育年限越長, 用腦越多, 其實反而不容易得老年癡呆, 不能用個別案例來以偏概全, 實際上不斷學習可以預防大腦退化, 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賈建平說。

賈建平強調, 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需要綜合判斷, 常見的檢查手段有簡易智力狀況檢查法(MMSE)、摩卡量表,

通過一些認知邏輯思維的考題進行初步判斷, 最後加上影像學等檢查確認患病原因和分期。 另外, 專業醫師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測試和遊戲來判斷來人是否有患病前兆。

子女應及時發現父母的認知變化

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 除去遺傳因素外, 腦血管病的所有危險因素同時都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 所以預防該病首先要控制基礎疾病, 保證血壓、血脂、血糖的正常。 同時, 還要避免受情緒波動的影響。 老年人如果經常生氣, 而沒有人去傾訴, 就容易自閉抑鬱, 如果已經有一定基礎症狀, 生氣往往會成為最終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導火索。

目前, 阿爾茨海默病還沒有根治的辦法, 因此積極預防顯得尤為重要。

“子女應擔負起關愛老人認知變化的責任。 ”賈建平特別強調, 阿爾茨海默病起病隱匿, 早期症狀需要身邊人細心觀察才會發現。 子女日常打電話的簡單問候是不能夠發現老人的細微變化的, 要經常與老人進行實質性內容的交流, 如和父母一同規劃家庭未來, 和他們一起探討工作生活中的問題, 事情越具體越好。

同時, 賈建平還建議老人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太極拳、散步、跳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打撲克、麻將等益智類遊戲, 只要在過程中不喝酒、不賭錢、不吸煙, 也可起到健腦的作用。

孤獨“老小孩”需多方關注

雖然不能根治, 但早期發現及時診治, 對改善和延緩病情能起到關鍵作用。 賈建平教授透露, 老年癡呆症在初期還是有跡可循的, 共有記憶減退、智力減退、性格改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行為怪異等5類前兆症狀。例如容易遺忘剛剛發生過的事情,即使提醒也記不起;外出容易迷路,記不起熟悉人的名字,不會計算收支;情緒大幅度波動,性格變得多疑、易怒……這些都是典型症狀。

由於老年性癡呆的護理是一項長期、繁瑣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家人的理解和細緻入微的照顧,遠遠勝過打針吃藥。因此,照料者的狀態對患者非常重要,也需要社會提供支援。政府在醫保方面要有更大的政策支持,例如辦理特殊門診、提高住院報銷費用比例等,讓患者接受更多更好的治療及護理。

因此建議對50歲以上的人群開展記憶體檢,進行認知功能障礙篩查及追蹤隨訪。主觀認知下降可能是“老年癡呆”的最早症狀,這是早期診斷和干預的“最佳時間窗”。

專家呼籲全社會對“老年癡呆”患者多給予尊重與關愛,就像人們對待生命的自然規律一樣。同時特別提醒:獨居,性格內向不願與人接觸,高膽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頭部外傷,高血壓,吸煙,心臟病、中風史、腦動脈硬化、無症狀性腦梗死、無症狀性腦血管病,以及婦女在更年期後雌性激素水準低下都是“老年癡呆”的危險因素。(李穎) 共有記憶減退、智力減退、性格改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行為怪異等5類前兆症狀。例如容易遺忘剛剛發生過的事情,即使提醒也記不起;外出容易迷路,記不起熟悉人的名字,不會計算收支;情緒大幅度波動,性格變得多疑、易怒……這些都是典型症狀。

由於老年性癡呆的護理是一項長期、繁瑣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家人的理解和細緻入微的照顧,遠遠勝過打針吃藥。因此,照料者的狀態對患者非常重要,也需要社會提供支援。政府在醫保方面要有更大的政策支持,例如辦理特殊門診、提高住院報銷費用比例等,讓患者接受更多更好的治療及護理。

因此建議對50歲以上的人群開展記憶體檢,進行認知功能障礙篩查及追蹤隨訪。主觀認知下降可能是“老年癡呆”的最早症狀,這是早期診斷和干預的“最佳時間窗”。

專家呼籲全社會對“老年癡呆”患者多給予尊重與關愛,就像人們對待生命的自然規律一樣。同時特別提醒:獨居,性格內向不願與人接觸,高膽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頭部外傷,高血壓,吸煙,心臟病、中風史、腦動脈硬化、無症狀性腦梗死、無症狀性腦血管病,以及婦女在更年期後雌性激素水準低下都是“老年癡呆”的危險因素。(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