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藥可以救人也是可以害人的

早在古代藥學文獻《神農本草經》就已經明確指出:是藥三分毒, 並將中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 由於中草藥來源於大自然, 一般認為其毒副作用較小, 往往容易被忽視。 其實, 它與西藥一樣, 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副作用是在治療劑量下, 伴隨藥物療效而發生的一些與防治目的無關的意外有害作用。 例如:柏子仁被用來養心安神時, 其潤腸滑便就成為致瀉的副作用;不當服用人參, 可引起燥熱上火, 心律不齊, 或發生“人參綜合征”;

甘草藥性平和, 止咳瀉火, 久服影響脾胃有礙消化;木通用量過大, 可使腎臟損傷;苦寒的龍膽草可引起胃痛腹瀉……一般來講,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 只是強弱不同、快慢不同而已。

毒性反應是指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機能異常和病理改變, 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已發現能夠致死的中藥達20多種, 如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驅蛔蟲藥苦楝子、熄風止痙的蜈蚣等。 有些藥物含有劇毒, 如植物藥生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生草烏、巴豆等, 礦物藥水銀、砒石、砒霜等, 動物藥斑蝥、蠍子、白花蛇等。

毒性反應可在體內各系統發生。 在消化系統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便血等;神經系統表現為眩暈、頭痛、驚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心悸、胸悶、心律不齊、心率增快或減慢等;造血系統表現為顆粒性白細胞缺乏症、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都可因毒性反應而發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