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基礎之正與邪

文章導讀

中醫發展到今天這樣一種系統化醫學, 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深入性和廣泛性都是相當的受人稱讚的, 其實結合中醫的理論基礎, 我們就不難發現, 中醫是一種哲學和醫學的結合, 哲學指導醫學, 中醫才發展光大, 中醫中的正與邪之說, 就是中醫基礎之一。

在中醫學中, 正氣的內涵是相當的廣泛的, 是人體結構, 抗病性等一系列的對抗外部不良因素的力量的集合, 正氣旺盛的話, 人體就會很健康, 不容易得病的, 因此來說, 中醫講究培元固氣, 滋養正氣, 保證健康的。

中醫學所論的“正氣”內涵相當廣泛而豐富, 僅就發病機理而言, 正氣是指人體的形體結構、精微物質及其產生的機能活動、抗病能力、康復能力.以及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調控能力之總稱。

正氣又簡稱為“正”。 中醫發病學認為內臟功能正常, 正氣旺盛, 氣血充盈病邪難於侵入,

疾病無從發生。 即使邪氣侵襲人體, 正氣即起來抗邪, 若正氣強盛。 則病邪難於侵入, 或侵入後即被正氣及時消除, 一般不易發病, 即使發病也較輕淺易愈。 自然界中經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 但並不是所有接觸的人都會發病, 此即是正能勝邪的結果。 當正氣不足, 或邪氣的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時, 邪正之間的力量對比表現為邪盛正衰, 正氣無力抗邪, 感邪後又不能及時驅邪外出, 更無力儘快修復病邪對機體造成的損傷, 及時調節紊亂的機能活動, 於是發生疾病。

中醫學十分重視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 認為“風雨寒熱不得虛, 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 蓋無虛, 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 與其身形, 兩虛相得, 乃客其形”而發病, 這就突出了正氣的弛弱在發病中起著主導作用。 致病邪氣是無處不在的, 只要人體的正氣充足, 縱然有邪氣的存在, 也是不能傷人發病的, 只有在正氣不足, 防禦能力下降, 或者邪氣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禦能力時, 外邪才會乘虛侵襲而發病。 因此說“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邪氣簡稱為“邪”, 又稱為“虛邪”、病邪等, 是對一切致病因素的統稱。 中醫學中的邪氣, 包括外感六淫、疫癘, 內傷七情、飲食、勞逸, 以及外傷、蟲獸傷等。 邪氣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條件下, 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時所應用的法則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 概括為扶正與祛邪兩大法則。

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虛弱有著密切的關係, 扶正不能忽視祛邪, 因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 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 “邪去正自安”之說。

中醫的正邪之說是一種系統性的, 整體性的看待人體與外界的, 以及本體的平衡性的學說, 正盛於邪的話, 人體就會變得康健, 邪盛於正的話, 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的, 人體就會變得很糟糕的,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