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性麻痹的治療方法
一不小心就會使自己生病, 這種週期性麻痹是我們必須大問題。 怎麼辦呢?吃藥?看醫生?還是開不了口?
一、西醫治療
1、低鉀型
發作時可一次口服或鼻飼氯化鉀4~10g(兒童按0.2g/kg計算), 一般在數小時內顯效。 以後再繼續服用氯化鉀1~2g, 3次/d, 直至完全恢復後停藥。 重症者可以10%氯化鉀30ml加入生理鹽水l000ml中緩慢靜滴(1min輸入5ml左右), 視病情嚴重程度1天滴注1~2次。 有呼吸麻痹者, 應及時吸痰、給氧, 必要時行輔助呼吸。 心律失常者可用10%氯化鉀30ml、胰島素10U加入5%葡萄糖液1000ml靜滴。 在治療過程中應進行心電圖監測和複查血鉀。 平時應避免過勞、進餐過飽和受寒冷等誘因。
2、高鉀型
發作時飲用高糖甜飲料, 也可以10%葡萄糖酸鈣10~20ml靜注, 或將胰島素10~20U加入10%葡萄糖500~1000ml內靜滴。 平時宜進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避免受寒、過勞、饑餓及進高鉀食物。 服用醋氮醯胺等利尿藥, 有預防作用。
3、正鉀型
發作時可靜脈滴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1000~2000ml。 平時宜進食高碳水化合物;必要時可服用醋氮醯胺等排鉀貯鈉類藥物, 有預防作用。
二、中醫治療
1、辨證論治:
①濕邪蘊積:
主症:肢體軟弱無力, 行動不便, 身體困重, 形寒肢冷, 或惡寒發熱, 舌苔白膩, 脈緩。
治法:祛濕瀉濁, 舒筋通絡。
方藥:雞鳴散加減。 陳皮12g, 木瓜15g, 檳榔10g, 薏苡仁15g,
加減:如痰濕甚, 見胸脘痞悶, 納呆食少, 咳白痰較多者, 可加法半夏、茯苓、膽星、白術、砂仁;若兼風邪者, 加防風、羌活、絡石藤;若兼熱者, 見心煩、尿赤, 舌質紅、苔黃厚膩者, 加黃連、黃柏、滑石、竹茹。
②脾胃虛弱:
主症:雙下肢痿軟無力, 進而波及上肢, 少氣懶言, 神疲乏力, 食少納呆, 口中無味, 頭暈, 心悸,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調和氣血, 宣通經絡。
方藥:以參苓白術散加減。
黨參12g, 白術12g, 茯苓12g, 薏苡仁15g, 砂仁5g, 白芍15g, 萆解10g。
加減:若脾氣虧虛明顯者, 可加人參、黃芪;血虛陰虧明顯者可加當歸、熟地、五味子、枸杞子。
2、綜合治療:
①中成藥二妙丸、補中益氣合劑、參苓白術丸、冂薟風濕丸。
②單驗方:
A.補脾維力丸:生黃芪12g, 人參10g, 白術10g, 澤瀉10g, 薏苡仁10g, 升麻10g。 共研細末制水丸,
B.四妙散加味:蒼術12g, 黃柏10g, 薏苡仁15g, 牛膝12g, 秦艽12g, 蠶沙8g, 雞血藤10g。 水煎服, 每天1劑, 適用於風濕阻絡型週期性麻痹。
③針灸療法:
A、毫針:取大椎、肩井、曲池、合穀、環跳、足三裡、太沖、中脘、豐隆為主穴, 配脾俞、胃俞等穴位。 採用平補平瀉手法。 每天針1次, 10天為1個療程。
B、耳針:取相應肢體、脾、胃的相應部位, 採用雙側壓珠治療, 每次壓3天, 30天為1個療程。 上, 及出現心血管症狀時, 應迅速採取降低血鉀措施。
C、堅橫針:
a、取穴:風池、曲池、合穀、足三裡、陽陵泉。 對弛緩性癱瘓的肌群, 採用豎刺方法, 調節改善肌肉的收縮功能。 通電, 用疏密波、連續波, 隔天交替使用。
b、華佗夾脊穴、曲池、足三裡、環跳、風市。 治療方法同上。
c、頭針:取額頂帶中1/3、額頂帶後1/3、頂顳前斜帶(病灶對側相應部位),
d、蟒針:
取穴:中府、手三裡、合谷、秩邊、合陽、陽陵泉、足三裡。
針法:強刺激不留針。
三、預後
預後一般良好。 繼發因素, 如甲亢、腎小管酸中毒綜合征、棉酚中毒及腎功能不全、藥物誘發的血鉀增高或降低等所致的癱瘓,
看完上面的情況, 這種週期性麻痹應該瞭解的差不多了。 為了身體更健康, 所以對於飲食, 我們一定不要走進誤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