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辯證治療咽炎
中醫專家推薦:慢性咽炎的中醫療法, 詳細全面, 值得一看。
一、慢性咽炎的中醫療法
1、穴位敷貼
取穴:天突穴
每次僅取1穴。 用市售之傷濕止痛膏剪成直徑2釐米之圓片, 局部用75%酒精消毒後貼敷。 每日換貼1次, 10次為一療程。
2、藥物治療
中醫治療本病著重于治本, 按辯證分型法用藥, 療效較好。
(1)百合固金湯加減
此方劑適合大多數慢性咽炎患者, 秋冬季養陰治病。
方藥組成:百合30克, 熟地、生地各18克, 白芍、茯苓各12克, 麥冬、桔梗、玄參、知母、浙貝、竹茹、薄荷、丹皮、當歸、蟬衣各9克, 五味子、甘草各6克。
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後去渣取汁,
再將此方劑中的白芍、五味子、蟬衣除去, 並囑其服用調整後的方劑6劑。 1周後, 該患者完全康復。
(2)陰虛火炎型者, 用養陰清肺湯加味(麥冬、生地、玄參、白芍、甘草、生石膏、薄荷、川貝粉、丹皮、桑葉等);
(3)痰阻血瘀型者, 用消瘰丸加味(玄參, 牡蠣、川貝、生地、麥冬、三棱、昆布、海藻等);
(4)陰虛津枯型者, 用生脈飲加味(白曬參、麥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白茅根、竹茹等), 每日一劑, 頻頻潤咽服之。
3、氣功療法治療咽炎
靜坐, 兩手輕放於兩大腿, 兩眼微閉, 舌抵上齶, 安神入靜, 自然呼吸, 意守咽部, 口中蓄津, 待津液滿口, 緩緩下嚥, 如此15-20分鐘,
4、飲食調理
利咽茶飲:雙花、麥冬、木蝴蝶、膨大海、生甘草各3-5克, 加白糖做茶飲, 開水沖泡頻服。 清咽飲:烏梅肉、生甘草、沙參、麥冬、桔梗、元參各50克, 搗碎混勻, 每日3次, 每次服15克左右, 以沸水沖飲。
二、 中醫分型診斷
1、肺腎陰虛
咽部幹痛不適, 灼熱感, 異物感, 或咽癢乾咳, 痰少而粘, 症狀朝輕暮重, 可伴有午後潮熱、兩顴潮紅、虛煩失眠、大便乾燥、腰膝酸軟等症, 檢查咽部粘膜暗紅、乾燥, 舌質紅少津, 苔少或花剝, 脈細數。
辨析:
①辨證:本證以咽部幹痛, 灼熱感、粘膜暗紅、朝輕暮重、大便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肺腎陰液虧損, 咽喉失於濡養, 故咽幹痛或異物感;陰虛則火旺, 虛火上擾, 則咽喉有灼熱感、兩顴潮紅;虛火煉津成痰, 燥痰粘於咽喉, 則咽癢乾咳、痰少而粘;上午陽氣盛, 下午陰氣盛, 陰虛則症狀朝輕暮重, 午後潮熱;陰液不足則大便乾燥, 虛火擾心則虛煩失眠;腎虛則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2、脾腎陽虛
咽喉微痛, 哽哽不適, 或幹焮不思飲, 飲則喜熱湯, 咽內不紅不腫或略帶淡白色, 語聲低微, 精神不振, 小便清長, 大便溏薄, 納穀不香, 手足不溫, 腰酸腿軟, 舌淡, 苔白滑, 脈沉細弱。
辨析:
①辨證:本證以咽部不適、咽幹而不思飲、咽內不紅不腫、精神下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弱等為辨證要點, 可見於長期過用苦寒藥物的患者。
②病機:真陽虧損, 陰寒內盛, 致陰盛格陽、浮陽上越, 則有咽喉微痛不適或咽乾等“上熱”的假像, 因其本質為陰寒內盛, 非津液不足, 故雖覺咽幹而不思飲, 飲則喜熱湯, 語聲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長、手足不溫皆陽氣不足之象;納呆、便溏為脾虛;腰酸腿軟為腎虛: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弱為陽虛之征。
3、痰火鬱結
咽部異物感、痰粘著感、焮熱感, 或微痛, 易噁心作嘔, 痰粘稠帶黃, 口臭, 檢查咽部色暗紅, 粘膜肥厚, 咽後壁濾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塊, 咽側索肥厚, 舌質偏紅或有瘀斑瘀點, 苔黃厚, 脈細滑數。
辨析:
①辨證:本證多在陰虛的基礎上發生, 纏綿難愈, 以咽部種種不適感, 易噁心作嘔、咽後壁濾泡增多、粘膜肥厚等為辯證要點, 即所謂“簾珠喉痹”。
②病機:陰虛喉痹長期不愈, 虛火久蒸, 灼津成痰, 加之久病, 心情不舒, 肝氣鬱結, 氣滯痰凝, 痰、火、瘀互結, 則咽部肥厚、顆粒狀濾泡增多, 導致種種咽部不適感;痰阻則易噁心作嘔;痰火互結則咯痰粘稠帶黃、口臭;舌、脈為陰虛、痰火鬱結之象。 西醫診斷:診斷慢性咽炎一般並不困難, 但仍應詳細詢問病史, 認真檢查, 除口咽部外, 常規作間接喉鏡檢查, 以瞭解喉咽及喉部有無病變, 有時還需作食管鋇劑X線檢查或纖維眼鏡檢查, 除外喉咽、喉、食管等處的良、惡性腫瘤。 因病程發展緩慢, 病變部位隱蔽, 故往往早期不易明確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 仔細檢查咽部, 對於咽反向敏感或不能配合檢查的病人採用纖維鼻咽鏡檢查。 必要時做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