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一些調息養生法
調息對於大家來說可能是很陌生, 一般情況下大家不知道怎麼去做, 其實調息的定義很簡單它就是調節人體的呼吸系統, 可以引起人體生理以及神經的一些反應, 如果適當的調息可以祛除很多種疾病, 也可以預防很多種疾病, 希望大家注意。
佛教養生在最近幾年得到了廣發的推廣, 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關注其佛教養生來。 下面, 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下佛教的一些調息養生法吧。 希望能為您的健康帶來幫助。
《摩訶止觀》曰:“系心在肚臍, 息從臍出, 還人至臍, 出入以臍為限。 能易焐無常。 ......臍是上門, 兼能人道, 故多用之。 ”佛教養生的調息特別注重人的主觀意志和自動呼吸, 調息就是讓人能夠達到自動呼吸的境界, 而自動呼吸是需要用主觀意志采引導和控制的。 佛教養生對呼吸有自己的要求, 那就是要深、長、柔、緩。
呼吸是氣體在鼻子中的進出而非在口中,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 這種呼吸主要是要讓氣體到達小腹。 呼吸的時候, 自己絲毫不用力, 讓鼻中的氣體自然到達腹部。 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要保持輕、細, 漸漸深長至腹部, 如果連自己都聽不見呼吸的聲音, 這就表示已經達到了調息的境界。
(2)身體呼吸
這是佛教養生調息的最高境界, 需要長年累月的靜坐功夫才能練就。 這種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規律, 極深極細, 甚至連自己都渾然不知, 就好像沒有呼吸似的。 此種呼吸好像沒有用呼吸器官, 而氣息就像從人體全身的毛孔進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頭和胸部來進行, 此二種呼吸不能算是調息。 用喉頭呼吸時, 呼吸比較短又比較淺, 不能使肺葉得到舒展和收縮, 所以體內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夠呼出, 外界的氧氣也不能被吸進, 對血液迴圈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用胸部呼吸時, 氣體的進出都能夠到達胸部, 可以充滿肺葉, 但是這種呼吸仍然不能稱做調息。
另外, 調息多是在靜坐的過程中進行的, 在靜坐的前、中、後都要進行調息。 坐前調息注意氣息要從鼻中出入, 粗細要適宜, 先到達喉嚨和胸部然後再漸漸抵達腹部;坐時要保證氣息的調和, 否則心不易靜。 坐時調息可以採用數息法, 從一數到十, 反復練習以至心無雜念、血液運行暢通之時,
溫馨提示:調息是佛教養生的一個經過試驗的呼吸法之一, 很具有科學道理的, 因此大家可以好好的利用一下, 先這種方法已經納入很多書籍了, 所以說值得我們借鑒以及學習的, 可以促進血液迴圈, 有利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