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葉藤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 Yè Ténɡ

【別名】越南大時藤、奶汁藤、假黃藤、獁(犬留)能、黃藤子、黃藤、土黃連、藤黃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大葉藤的根或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nomiscium Petiolare Hook.f.etThom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切段, 鮮用或曬乾備用。

【原形態】大葉藤 木質大藤本。 莖枝折斷有白色乳汁, 鮮葉折斷有膠絲相連;莖有不規則的縱裂溝紋, 嫩枝被紫紅色絨毛。 葉紙質至薄革質, 闊卵形或卵形, 長9-25cm, 寬6-15cm, 先端短漸尖或急尖, 基部近截平或微心形, 上面深綠色, 有光澤, 下面淡綠色, 幹時上面有波狀皺紋, 掌狀脈常5條。 總狀花序多個簇生於老莖或無葉的老枝上, 常下垂, 長7-35cm, 被紫紅色絨毛;花單性異株, 白色至淺綠色;雄花萼片9, 外面的微小, 裡面的長3-5mm;花瓣6, 舟狀;雄蕊6, 花絲肥厚。 核果長圓形, 背部隆起, 長2.5-4cm, 橙黃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深山密林中或石灰岩山坡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西南部、雲南南部和東南部。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直或稍彎, 直徑0.5-2cm。 表面棕黃色或淺棕色,具不規則縱向溝紋。 質硬,斷面灰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小孔,皮部易破裂。 氣微,味苦。 莖圓柱形,少數略彎,直徑可達2.5cm。 表面灰棕色,具粗縱棱, 節處隆起。 質硬, 斷面放射狀紋理較根部密而明顯。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20餘列木栓細胞。 皮層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和草酸鈣小棱晶。 中柱鞘為斷續的石細胞環, 外側伴有少數纖維束。 射線寬廣。 韌皮部呈半月形;木質部導管多為單個, 少數兩個相連。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 外壁增厚。 表皮內側有3-5列厚角細胞。 皮層狹窄。 中柱鞘為弧形纖維束連接成環。 韌皮部近半圓形。 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不發達, 導管單個散在。 內生韌皮部內側有三角形纖維束。

髓寬廣, 細胞近圓形。 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小棱晶和澱粉粒。

【化學成份】大葉藤含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α-羥基一三十碳-6-烯酸十三碳醇酯(tridocanyl-α-hydroxytriacont-6-encate),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及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莖含1-甲氧基-3-羥基-6-甲基蒽醌(1-methoxy-3-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 香草酸(vanillic acid), 丁香酸(syringic acid), β-穀甾醇及左旋四氫非洲防己堿(tetrahydrocolumbamine)。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2g,用乙醇回流l小時,乙醇液濃縮至膏狀, 加2%鹽酸捏溶, 濾過。 取濾液1ml, 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 產生紅棕色沉澱。 (檢查生物鹼)

【性味】苦;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絡;散瘀止痛;解毒。 主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或外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