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的副作用
茯神就是茯苓這種藥材的另一種說法, 是屬于中藥材, 特別是用于水腫和心悸等一些不良反應的治療, 還可以很好的去緩解人們頭部眩暈的癥狀, 如果是和其他的藥物放在一起服用就會讓藥效變得更加好一些, 也會更加的多樣化, 不會讓藥效變得更加的單調一些, 多方面的來治療疾病。
茯神(Poria cum Radix Pini), 是植物茯苓的中藥制品, 原植物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 多為不規則的塊狀, 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 大小不一, 小者如拳, 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 或更大。 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 呈瘤狀皺縮, 內部白色稍帶粉紅, 由無數菌絲組成。 性味甘、淡平。 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 用于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1]
1.《綱目》:《神農本草》止言茯苓, 《名醫別錄》始添茯神, 而主治皆同。
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 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 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2.《本草經疏》:茯神抱木心而生, 以此別于茯苓。
《別錄》謂茯神平, 總之, 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 茯苓入脾腎之用多, 茯神入心之用多。
3.《藥品化義》:茯神, 其體沉重, 重可去怯, 其性溫補, 補可去弱。
戴人曰, 心本熱, 虛則寒。
如心氣虛怯, 神不守舍,
4.《別錄》:療風眩, 風虛, 五勞, 口干。 止驚悸, 多恚怒, 善忘。 開心益智, 養精神。
5.《藥性論》:主驚癇, 安神定志, 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 小腸不利。
6.《本草再新》:治心虛氣短, 健脾利濕。
【功能主治】寧心安神。 適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
【藥材】干燥的菌核形態與茯苓相同, 惟中間有一松樹根貫穿。
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 質堅實, 具粉質, 切斷的松根棕黃色, 表面有圈狀紋理(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