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頭部三叉神經痛怎麼辦

三叉神經痛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 如果患者出現頭部的三叉神經痛, 一般就表示疾病很嚴重了, 引起頭部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是非常多的, 患上這個疾病不僅會給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 還會給患者的工作造成影響, 嚴重的可能還會危及生命安全, 患者在早期出現三叉神經痛一定要引起重視。

頭部三叉神經痛是一種讓患者感覺到特別痛苦的疾病, 病情發作的時候患者的疼痛是比較劇烈的, 而且這個疾病發生的年齡主要是在中老年人當中, 所以是會給患者的生活品質帶來很嚴重的影響的, 甚至還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

三叉神經痛的發生是和患者的腦部神經有一定的關係的, 患者主要是在一側出現疼痛, 而且這個疾病的發生是在中老年人當中是比較多的。 對於這個疾病的治療, 是一定要採用一個科學的方法來正常的對待,

這樣才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治療效果。 頭部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是可以通過藥物來進行治療的, 有些患者在服藥以後也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反應, 初步的判定是由於劑量依賴性導致的, 比如患者會感覺頭暈、嗜睡、眼球震顫等, 這些情況都是比較常見的, 患者不要太過恐慌。 還要就是非劑量依賴性, 比如藥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鈉血症, 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皮疹等, 孕婦是要對藥物忌用。

除了藥物的治療患者還可以採用理療來進行治療, 這樣也是可以起到一個不錯的效果, 患者可以使用間動電疏密波療法或者是採用旋磁療法。 還有鐳射的治療療法、氮氖鐳射照射半月神經節這些都是可以起到一個緩解和治療的效果的。 對於這個疾病的控制患者也可以使用七葉蓮的方式來進行, 就是採用野木瓜是屬於一種草藥。 止痛的效過是比較好的。 可患者可以採取口服的方式, 用法和用量是要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的, 不可以自己盲目的進行選擇。

少數的患者是會出現口幹、中上腹不適、食欲減退、輕微頭昏這些不適的症狀的, 但是在停藥以後就可以自動的恢復了。 如果是和苯妥英鈉、卡馬西平這些藥物進行合用的話是可以大大的提高治療的效過的。

三叉神經痛的預防和日常保養

1、飲食要有規律, 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 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 則要進食流食, 切不可吃油炸物, 不宜食用刺激性、過酸過甜食物以及熱性食物等;飲食要營養豐富, 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 蔬菜及豆制類, 少食肥肉多食瘦肉, 食品以清淡為宜。

2、吃飯漱口, 說話, 刷牙, 洗臉動作宜輕柔。 以免誘發板機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

3、注意頭、面部保暖, 避免局部受凍、受潮, 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 不宜激動, 不宜疲勞熬夜、常聽柔和音樂, 心情平和, 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 避免精神刺激;儘量避免觸及“觸發點”;起居規律, 室內環境應安靜, 整潔, 空氣新鮮。 同時臥室不受風寒侵襲。 適當參加體育運動, 鍛煉身體, 增強體質。

三叉神經痛中醫治療方法

一、中藥治療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範疇, 古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記載, 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 頭面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 因為顛頂之上, 唯風可即, 外感風寒之邪, 尋經上犯顛頂清竅引起本病, 精神因素亦可誘發此病。 肝郁氣滯, 鬱久化火, 火熱風動, 風火夾痰上擾致清陽不得舒展, 頭為諸陽之會, 五臟六腑之精華氣血皆上聚于頭, 諸邪氣, 風、火、痰濕、血客於經絡, 痰阻血淤, 氣滯血凝, 阻遏經絡, 導致“不通則痛”。

二、針灸治療

1.普通針刺療法 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用方便, 安全快捷, 副作用小。 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裡、合穀。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 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並留針。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佈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撚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採用臥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生懼怕情緒。

3.利用蜜蜂針刺療法:蜜蜂蜇針中含有的蜂針液,對神經系統有明顯作用。結合針灸原理取穴治療,往往會收到良好效果。

三叉神經痛西醫治療方法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原則:應在明確診斷後,首選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無效後方選用非藥物治療。

三、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必須正規,當藥物治療無效或僅部分有效時,必須重新考慮診斷是否正確。如果診斷正確、用藥方法得當或藥物毒副作用大,則可改用其他藥;如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效,方考慮非藥物治療。

(1)卡馬西平:1962年Blom首先報導運用卡馬西平治療面部疼痛。卡馬西平是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藥物。其機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經核的神經元對刺激的反應。初服200mg,1~2次/d,症狀不能控制時,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緩解或出現不良反應。每天最大劑量為1000~1600mg。不良反應約見於30%的病例,某些為劑量依賴性,如:頭暈、嗜睡、眼球震顫等;另一些為非劑量依賴性,如藥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鈉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皮疹等,孕婦忌用。週期性監測血象非常必要,開始2個月每週1次,以後每年4次。劑量調整主要依靠臨床症狀的緩解程度和是否出現不良反應,血藥濃度測定沒有幫助。

(2)苯妥英鈉:1942年Bergouignan首先運用苯妥英鈉治療面部疼痛。其機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經核的神經元對刺激的反應。目前僅用於復發或不能耐受卡馬西平的病例,200~500mg/d。與抗癲癇治療不同,血藥濃度與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關。不良反應有皮疹、肝臟損害、骨髓抑制等。

(3)七葉蓮:為木通科野木瓜屬又名假荔枝的一種草藥。止痛療效達60%左右。口服,每次0.4g,4次/d。無嚴重不良反應,少數可有口幹、中上腹不適、食欲減退、輕微頭昏等,停藥後可恢復。與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合用可提高療效。

(4)巴氯芬:為氨酪酸(GABA)的衍生物。作用機制可能是在氨酪酸(GABA)受體突觸前與之結合,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抑制單突觸反射和多突觸反射,緩解痙攣狀態。5mg/次,3次/d。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皮疹、頭昏、嗜睡、肝功能影響、誘發癲癇等。

2.理療:可用間動電(疏密波)療法或旋磁療法。也可用鐳射療法,採用氮氖鐳射照射半月神經節。

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裡、合穀。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 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並留針。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佈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撚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採用臥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生懼怕情緒。

3.利用蜜蜂針刺療法:蜜蜂蜇針中含有的蜂針液,對神經系統有明顯作用。結合針灸原理取穴治療,往往會收到良好效果。

三叉神經痛西醫治療方法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原則:應在明確診斷後,首選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無效後方選用非藥物治療。

三、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必須正規,當藥物治療無效或僅部分有效時,必須重新考慮診斷是否正確。如果診斷正確、用藥方法得當或藥物毒副作用大,則可改用其他藥;如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效,方考慮非藥物治療。

(1)卡馬西平:1962年Blom首先報導運用卡馬西平治療面部疼痛。卡馬西平是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藥物。其機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經核的神經元對刺激的反應。初服200mg,1~2次/d,症狀不能控制時,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緩解或出現不良反應。每天最大劑量為1000~1600mg。不良反應約見於30%的病例,某些為劑量依賴性,如:頭暈、嗜睡、眼球震顫等;另一些為非劑量依賴性,如藥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鈉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皮疹等,孕婦忌用。週期性監測血象非常必要,開始2個月每週1次,以後每年4次。劑量調整主要依靠臨床症狀的緩解程度和是否出現不良反應,血藥濃度測定沒有幫助。

(2)苯妥英鈉:1942年Bergouignan首先運用苯妥英鈉治療面部疼痛。其機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經核的神經元對刺激的反應。目前僅用於復發或不能耐受卡馬西平的病例,200~500mg/d。與抗癲癇治療不同,血藥濃度與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關。不良反應有皮疹、肝臟損害、骨髓抑制等。

(3)七葉蓮:為木通科野木瓜屬又名假荔枝的一種草藥。止痛療效達60%左右。口服,每次0.4g,4次/d。無嚴重不良反應,少數可有口幹、中上腹不適、食欲減退、輕微頭昏等,停藥後可恢復。與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合用可提高療效。

(4)巴氯芬:為氨酪酸(GABA)的衍生物。作用機制可能是在氨酪酸(GABA)受體突觸前與之結合,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抑制單突觸反射和多突觸反射,緩解痙攣狀態。5mg/次,3次/d。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皮疹、頭昏、嗜睡、肝功能影響、誘發癲癇等。

2.理療:可用間動電(疏密波)療法或旋磁療法。也可用鐳射療法,採用氮氖鐳射照射半月神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