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洗牙后仍問題重重 可能是“它”作祟

洗牙是清潔牙垢、牙結石的一種有效方式。 但一些人談“洗牙”色變, 是顧慮牙縫變大、牙齒松動、牙齦退縮等問題與洗牙有關。 然而, 這可真是冤枉“洗牙”了, 齦下牙結石才是根源。

牙結石也分“齦上”“齦下”

牙結石是由牙齒表面脫落的上皮細胞、軟垢、色素、鈣磷沉積物長期堆積在牙齒表面而形成。 最開始是乳白色的軟垢, 后因逐漸鈣化而變硬, 呈黃色或黑色。 牙結石會壓迫牙齦, 影響血液循環, 導致牙齦發炎萎縮, 而且其表面粗糙, 容易附著大量細菌毒素, 引起牙周組織的炎癥反應。 長時間不清除牙結石, 可能出現牙齦出血、腫脹、溢膿,

口臭、牙槽骨吸收和牙齒松動, 以及牙齒脫落等。

健康的牙齦好比貼合手腕的袖口, 可以阻擋異物進入, 發生牙周炎的牙齦好比松懈的袖口, 無法阻擋細菌、食物殘渣的進入, 牙結石也會慢慢向牙齦下堆積, 進一步破壞更深處的牙周膜。 如此惡性循環, 最終致使牙根表面的牙骨質、牙周膜、牙齦和牙槽骨等支持、固定牙齒的牙周組織破壞殆盡, 牙齒自然因失去支撐而松動, 甚至自行脫落。

根據牙結石所在位置不同, 以牙齦邊緣為界限, 分為齦上牙結石和齦下牙結石。 最初, 牙結石一般出現在唾液腺開口處的牙齒表面, 如下前牙的舌側表面、上后牙的頰側表面和牙齒的頸部等處。

齦下牙結石刮治才能治本

洗牙的專業說法叫做齦上潔治術, 主要是把齦上牙結石、菌斑清理干凈, 是牙齦炎的主要治療方法, 也是牙周炎治療的第一步。

通過洗牙, 絕大多數慢性牙齦炎可以得到治療。 但牙周炎通過常規的洗牙無法徹底清除齦下牙結石, 所以需要在洗牙的基礎上, 再做齦下刮治術及其他治療以治本。

齦下刮治術是用比較精細的器械, 刮除牙根表面感染的病變牙骨質和牙周袋內的齦下牙結石、菌斑, 使根面光滑, 有利于牙齦重新附著于根面, 使牙周袋變淺或消失。

但齦下牙結石位置隱蔽, 被牙齦所覆蓋, 不易被察覺。 許多牙周病患者在洗牙后感覺口腔內沒有牙結石了, 牙齦出血情況大大緩解。 醫生則會拿出牙周檢查的法寶——牙周探針伸入牙周袋內測量袋的深度。

通常在洗牙后一周, 醫生會對每一顆牙進行6個位點的牙周袋深度檢查, 并檢查牙齦出血程度、松動度、牙齦退縮等情況, 然后確定是否需要進行齦下刮治。

治療過程不一定打麻藥

齦下刮治疼不疼取決于牙周袋的深度和牙齦炎癥的程度, 若牙周袋較深、牙根不平整或牙齦炎癥較重, 則有可能需要實施麻醉, 減輕患者的痛苦。 若牙周袋不是很深, 在刮治過程中只會有輕微的酸脹不適, 則不必打麻藥。 需要注意的是, 牙周炎患者如在齦下刮治時打了麻藥, 應在麻藥效果過去后再進食, 以防咬傷黏膜和舌頭。

齦下刮治的時長, 根據齦下刮治的牙齒數目、齦下牙結石的量、牙齦的炎癥程度及患者的全身情況和耐受程度而定。

一般患者需要經過1次至4次診療來完成全口上下左右四部分的治療, 中間間隔1周左右。 每次的治療時間有個體差異, 大約在半小時至一個小時之間。

患者接受治療后3個月應進行首次復查, 以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洗牙、再次齦下刮治等治療。

牙齒松動加劇是暫時的

齦下刮治結束后, 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牙齒敏感、咬物酸軟、松動加重等癥狀。

其中, 牙齒敏感主要是由于治療后牙根表面及牙頸部附近牙本質暴露造成的。 敏感程度根據患者個體敏感性、刮治程度和牙本質暴露情況而不同, 通常敏感癥狀后期能逐漸消失。 這類患者應盡量避免進食過冷、過熱、過酸的食物,

減少局部刺激, 同時可配合使用抗敏感牙膏緩解癥狀。

而牙齒松動加劇的原因主要是因治療中的創傷造成牙周膜水腫、充血, 這種松動為暫時性, 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 待術后幾周水腫減輕, 牙齒就會恢復到原來的松動度。

當你患有牙周疾病或醫生建議你進行齦下刮治, 不要拒絕治療, 以免延誤病情。 牙齒的日常維護非常重要, 每天早晚認真刷牙, 使用牙線或牙間隙刷, 定期洗牙, 才能擁有更健康的口腔。

[ 責編: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