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積液原因
硬膜下積液又叫作硬膜下水瘤, 多是由於人體遭遇外傷後於硬膜下腔出現的腦脊液積聚所致。 一般頭部外傷比較常見。 這種疾病可通過醫院影像學檢查即可進行確診。 CT往往表現為額顳頂部出現新月狀低密度區, 常進入縱裂前部, 腦組織受壓後硬膜下出現積液。 硬膜下積液包括急性和慢性兩種, 常發生於大腦一側或兩側額顳部位。
一、定義
硬膜下積液占顱腦外傷的0.5%~1%, 常發生於一側或兩側額顳部, 以雙側額部為多見。 硬膜下積液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 一般急性少見, 在數小時內形成, 慢性者可有包膜。
二、形成原因
腦的表面由三層被膜, 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軟膜, 對腦起支持作用。 腦脊液由腦室內的脈絡叢產生, 分佈於腦室和蛛網膜下隙, 對腦具有營養、緩衝震動、調節顱內壓和保護作用。 而硬模下積液正是由於腦脊液進入硬膜下腔而形成。
三、病情特點
1、積液多發生於枕部著地, 入院時GCS3-12分的原發性顱腦損傷患者。
2、大部分患者合併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 尤其以額顳葉腦挫裂傷為多見。
3、積液部位多在幕上額顳區或波及鄰近部位, 多發生受力對沖部位, 發生於幕下者極少見。
4、原發性顱腦損傷較輕者, 傷後可無或僅有短暫意識障礙, 隨著積液的增多而出現昏迷或意識障礙加深。
四、分型表現
1、消退型:青壯年多見, 一般無明顯顱內壓增高症狀, 或僅在早期有輕度顱內壓增高的症狀, 以後逐漸好轉, 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可以用蛛網膜破裂學說解釋, 即頭部外傷時, 外側裂、視交叉區與蝶骨脊緊密粘連的蛛網膜撕裂, 導致腦脊液流出積聚在硬膜下腔, 以後被逐漸吸收減少。
2、穩定型:以老年人占多數, 大多患者以頭昏、頭暈、噁心、嘔吐、欣快、淡漠、抑鬱、記憶力下降為主要表現, 一般無硬膜下積液相關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長期觀察此型可轉變為消退型或演變型。
3、進展型:小兒多見。 主要表現為進行性顱內壓增高,
4、演變型:臨床特點為發病年齡兩極化, 常發生在10歲以下小兒或60歲以上的老人, 這可能與小兒、老人的硬膜下腔較大有關。 常發生在積液後22—100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