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耳鳴 聽力下降 面部疼痛 可能都跟這種病有關

直到今天, “國際愛耳日”關于聽力健康的熱度仍然不減, 因為我國也是一個聽力障礙殘疾人眾多的大國。 在多種致聾因素中,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腦腫瘤專家張明山主任提醒:有一種疾病起病隱匿, 可能悄無聲息就會奪走我們的聽力, 還常會引起誤診, 這種病就是聽神經瘤。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 然而, 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 全世界有輕度聽力損失者近6億, 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者2.5億。 而我國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000多萬,

居各類殘疾之首。 這一人數眾多、特殊困難的殘疾人群體, 已引起全社會, 特別是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 據了解, 導致耳聾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耳毒性藥物、遺傳、感染、環境噪聲污染、意外事故、疾病等等。

54歲的張先生來自河北, 2014年發現嘴角歪斜, 以為是腦中風, 到當地醫院就診, 做了詳細的檢查后發現是大腦左側有個巨大聽神經瘤。 在外院做了手術切除, 由于腫瘤太大, 當時沒有全切, 術后做了伽馬刀治療, 嘴角歪斜很快改善。 張先生術后定期復查。

到了2018年初, 他的左側面部開始疼痛, 多次就診于當地醫院口腔科。 醫生認為是牙齒有問題, 前前后后共在左側口腔拔掉了八顆牙, 張先生的面部疼痛依然沒有改善, 反而越來越嚴重。

后來診斷為三叉神經痛, 給予口服藥卡馬西平治療。 期間張先生也到疼痛科做了很多治療都沒效果, 卡馬西平也從每日1片的劑量增加到現在的每日10片, 但是疼痛依然止不住, 很多時候無法開口說話, 也無法吃東西。

今年春節后, 張先生復查了大腦核磁, 片子顯示聽神經瘤復發, 張先生的兒子在網上查閱了很多資料, 帶著父親來到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住院治療。 張明山主任和谷春雨醫生為他做了復發聽神經瘤切除手術, 術后疼痛癥狀消失。

張明山主任介紹, 聽神經瘤是一種發源于聽神經的顱內良性腫瘤, 最為典型的癥狀就是長期耳鳴, 時間長了還會出現聽力下降甚至喪失聽力的情況。 聽神經瘤的臨床表現除了早期的耳鳴、聽力下降外,

還有眩暈、惡心、嘔吐。 當腫瘤繼續增大后, 可出現面肌抽搐、輕度面癱、面部麻木、觸覺減退等。 當腫瘤體積更大壓迫腦干、小腦和后組顱神經時, 可有步態不穩、發音困難、吞咽困難、飲食嗆咳等癥狀。

由于影像學的進步, 聽神經瘤可以得到早期發現。 因此只要醫生和患者能夠及時發現早期癥狀、及時就診做必要的頭部檢查, 就可以早期發現聽神經瘤。 而中小型聽神經瘤的手術療效與手術難度和大型聽神經瘤有很大區別, 前者可以獲得更高的全切率和面神經保護率, 甚至可以保留部分聽力;而后者全切率明顯下降, 更重要的是術后極易發生面癱和腦干損傷, 造成面容的破壞和肢體的癱瘓,

也給手術帶來很大困難。 因此張明山主任提醒廣大患者, 聽神經瘤越早手術越好, 再加上術中的神經電生理監測, 可以讓醫生及時發現被腫瘤擠壓變形的面神經, 使面神經得到充分減壓并保留功能。

張明山主任還介紹了關于預防聽力下降的幾個注意事項:首先某些藥物可導致耳聾, 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切勿隨意亂吃;其次, 游泳或洗澡、洗頭時耳內進水, 易誘發急性外耳道炎, 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聽力下降, 若中耳發炎, 會出現耳朵長期流膿的癥狀, 嚴重會導致漸進性的聽力損害, 治療起來也非常繁瑣、費事;第三, 不正確的掏耳朵會損害耳朵, 有人喜歡用手指甲、發卡等掏耳朵, 這其實非常危險,

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膚, 導致外耳道發炎, 甚至會導致鼓膜穿孔, 影響聽力;第四, 遠離噪音, 噪音會損害內耳, 加速老年性早聾的發生和發展, 因此要避免接觸噪音, 特別要避免接觸鞭炮聲、爆炸聲和強烈的鑼鼓聲等。 文/李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