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護養孩子重在飲食調養

護養孩子重在飲食調養 孩子吃和喝的關鍵是: “食”要天然的, 要精心培育的; “飲”要以水為主, 清潔而不添加非天然物質的; “喂”要定時定量, 順應四時給食; “養”要精心觀察, 精心呵護。

護養孩子重在飲食調養 飲食,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是所有其他生命活動的基礎。 要使孩子吃得好, 長得健壯, 就要先瞭解孩子的生理特點。

中醫認為孩子屬“稚陰稚陽”之體, 即孩子體內精血津液還不充實, 內臟功能尚不健全或全而未壯。 鑒於以上的生理特點, 孩子的護養重在調理脾胃。 調理脾胃的根本不在於吃什麼靈丹妙藥,

而完全在於日常的飲食。 那麼, 日常飲食該如何調養呢?

我總結了使脾胃無傷的八大法則:

一、食貴有節 古人認為, “若要小兒安, 須受三分饑與寒”。 在孩子的飲食方面, 既要供應充足的營養, 滿足機體生長發育的需要, 又要適度適量。 如攝食過量, 則不僅可能導致營養過剩, 還有可能傷及脾胃, 導致消化、吸收的障礙。

二、食宜清淡, 不可偏食 宜食清淡且易於消化的食物。 如果胃腸中積累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食物, 則易產生積滯不化的病理停滯, 進而會變化成痰, 積久而化熱, 痰熱在體內存在便成為致病的因素。 另外, 對孩子偏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因為偏食必然使營養供給不全面:某些營養過剩, 而某些營養又缺乏。

這樣會使得營養失衡, 導致疾病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三、食宜暖 孩子的脾胃功能還在發展之中, 胃喜暖而惡濕寒, 要保護好脾胃, 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 少吃甜冷冰凍的食品和涼的飯菜。

四、食宜細緩, 不可粗速 就餐速度和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 吃飯要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 以使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時間長一些, 食物能被切磨得碎爛一些, 唾液發揮的作用也更充分些。 孩子吃飯時若狼吞虎嚥, 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 甚至發展成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

五、食前忌動, 食後忌靜 一般來說, 人在運動時, 血液大多集中在肢體、肌肉和除胃以外的其他臟器中, 所以在飯前最好不要做劇烈活動,

以免胃腸部位因血液缺乏而影響消化。 但在吃完飯後, 如果呆坐不動, 胃腸也會被迫減緩活動量而造成食物停滯在胃腸形成積滯。 飯後適當走一走, 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吸收, 所以有“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之說。

六、胃好恬愉 情緒會影響飲食消化。 當生氣、著急、悲哀、害怕或受驚時, 有人會發生噁心、想吐、不想吃飯的現象, 這就是情緒影響著消化功能的表現。 而進食前情緒特別好時就會吃得很香也很多, 吃完後也會很容易消化。 所以在飯前、飯後, 父母不要批評甚至打罵孩子, 否則會使孩子的脾胃受到損傷。

七、食貴有時 主要是說要堅持好一日三餐, 要定時定量。 如此一來, 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會產生饑餓感, 胃腸內會產生大量的消化液,

而使吃進的食物能順利地消化和被吸收。

八、慎用醫藥 用藥不當會傷及孩子的元氣。 孩子生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能用天然藥物就不用化學藥物;能用某種物理治療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的, 就不用藥物治療;更不要一味求療效, 給孩子吃各種各樣的藥。 另外, 孩子進補宜慎重。 現今生活富足, 孩子體質偏虛的少 , 偏實的多。

父母如果不辨明孩子當前的體質情況, 一味讓其進補, 結果常常是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所以尤需慎重。 孩子飲食調養的責任在父母, 父母應該精心觀察孩子的食欲、精神狀態、睡眠和大小便等狀況, 發現異常及時調整。 孩子在青春發育期以前, 他們的行為、能力都還處在發展階段,

還沒有成熟, 在吃、喝的問題上不能任意而為, 而應在父母的指導下吃和喝。 因此, 父母掌握好孩子的飲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