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兒茶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Fānɡ ér Chá
【別名】棕兒茶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兒茶鉤藤帶葉嫩枝煎汁濃縮而成的幹浸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ncaria gambier Roxb.
【原形態】兒茶鉤藤, 常綠藤本。 樹皮棕色, 具對生枝。 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卵圓形或長方橢圓形, 長達9cm, 寬達5cm, 先端漸尖, 基部圓形, 除下麵葉脈略被毛外, 兩面均無毛。 花多數集成圓頭狀花序;總花梗長2.5-4cm;上部有小而輪生的總苞片4;花淡粉紅色, 直徑5-7mm;花萼先端5裂;花冠碟形, 花冠筒細長, 裂片5, 倒卵形;雄蕊5, 著生於花冠筒喉部;雌蕊1, 子房下位, 2室, 外被短柔毛。 蒴果細長, 略呈棱形, 棕色, 先端有宿存萼片, 具短梗。
【生境分佈】產印度、斯里蘭卡、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方塊狀, 每邊長約2cm, 各邊均凹縮, 棱角多偏斜;表面棕色或暗棕色(故又稱棕兒茶), 多平坦, 無光澤, 偶見裂紋。 質堅實或較疏脆, 斷面淺棕色或淺棕紅色。 氣微, 味苦、澀。 以黑棕色、稍粘、苦澀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葉、根浸膏含生物鹼類:兒茶鉤藤堿(roxburgh-ine)A、B、C、D、E, 鉤藤堿(rhynchophyline).異鉤藤堿(isorhyn-chophylline), 圓葉帽柱木堿(rotundifoline), 二氫柯捕因堿(dihydro-corynantheine), 棕兒茶鹼(gambirine), 棕兒茶定堿(gambirdine)和異棕兒茶定堿(isogambiirdane)。 還含鞣質類成分:右旋和消旋兒茶精(catechin), 兒茶鞣酸(catechu-tannic acld), 棕幾茶螢光素(gambirfluorescein), 槲皮素(quercetin), 沒食子酸(gallic acld), 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 焦性兒茶酚(catecbol), 兒茶紅(catechu-red), 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chin)。
【藥理作用】本品含多量鞣質, 故可作收斂劑。 其中所含的兒茶鞣質給小鼠口服或注射,
【鑒別】1.取本品粉末約0.1g, 加乙醇5ml溶解, 濾過, 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3-5滴, 再加石油醚5ml, 振搖, 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 石油醚層顯亮綠色螢光。 (檢查兒茶螢光素)2.取本品粉末約0.1g, 加水10ml溶解, 濾過。 取濾液10m1.加飽和澳水約5滴, 立即產生黃白色沉澱。
【炮製】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 貯乾燥容器內, 置陰涼乾燥處, 防潮。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收濕斂瘡;止血定痛;清熱化痰。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研末撤或調敷。 內服:煎湯(包煎), 1-3g;或入丸、散。 本品功用與孩兒茶相同, 請參見孩兒茶條。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