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鹿藿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唐本草》:鹿藿, 所在有之, 苗似豌豆, 有蔓而長大, 人取以為菜, 亦微有豆氣, 故為鹿豆也。

2.《綱目》:鹿豆即野綠豆, 多生麥地田野中, 苗葉似綠豆而小, 引蔓生, 生熟皆可食。 三月開淡粉紫花, 結小莢, 其子大如椒子, 黑色, 可煮食, 或磨面作餅蒸食。

【拼音名】Lù Huò

【英文名】Herb of Twining Rhynchosia

【別名】蔨、鹿豆、荳豆、野綠豆、野黃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烏眼睛豆、大葉野綠豆、鬼豆根、藤黃豆、烏睛珠、光眼鈴鈴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條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採收和儲藏:5-6月採收, 鮮用或曬乾,

貯乾燥處。

【性味】味苦;酸;性平

【歸經】胃;脾;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解毒。 主風濕痹痛;頭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產褥熱;瘰鬁;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30g。 外用:適量, 搗敷。

【附方】①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 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 水煎服。 ③治疾病:鹿藿五錢, 豆腐適量, 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 癰腫:鮮鹿藿葉適量。 搗爛, 酌加燒酒搗勻。 外敷。 (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