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手上長透明疙瘩為什麼?

每當發現皮膚上有疙瘩的時候, 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痘痘了, 而且痘痘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年輕的時候可能與身體的激素分泌有關, 而歲數稍大一些就可能與日常不良的行為習慣以及對皮膚缺乏足夠的護理有關。 那麼在平時的生活中, 有一些人發現手上長出來透明的疙瘩, 這是為什麼?

濕熱, 為中醫名詞術語, 為致病因素, 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 亦為中醫證候名, 如濕熱證, 是指濕熱蘊結體內, 臟腑經絡運行受阻, 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所謂濕, 即通常所說的水濕, 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 外濕屬於外邪, 稱為濕邪, 多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 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 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 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 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 也是一種邪氣, 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 稱為火熱之邪。

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 稱內熱。 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 熱證是感受外邪, 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 陽盛陰衰的證候。 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 口渴喜冷飲, 面紅目赤, 小便短赤, 大便燥結, 舌紅苔黃幹, 脈數。

濕熱, 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 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 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 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 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 頭痛而重、身重而痛, 口苦, 胸痞, 尿黃而短, 舌質紅, 舌苔黃膩, 脈濡數。 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 侵犯臟腑時, 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1.日常保健

濕熱證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 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 不宜暴飲暴食、酗酒, 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 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 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飲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飲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少喝酒(濕熱之性最大)。

少吃肥甘厚味。 飲食清淡祛濕。 特別要戒除煙酒。 多食祛濕的食物。 多食祛濕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等。

2.食療

(1)材料乳鴿、山藥、茯苓、枸杞、桂圓、蓮子、紅棗、薏苡仁。 做法:老火燉3個小時。 功效:養心、健脾、補腎、益氣、祛濕。

(2)材料板藍根、豬腱、薑1片、蜜棗半粒。

做法:清洗豬腱(即豬前小腿的肉), 切成大片。 用水沖洗一下板藍根片, 然後把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 猛火燉3小時, 保溫至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3)材料土茯苓、水蛇仔、紅棗兩粒、薑1片。 做法:水蛇當刂好切段, 洗乾淨, 飛水(用熱水稍微煮一下)待用。 然後把土茯苓刮皮、切片。 再把紅棗、薑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 猛火燉3小時, 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