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吃什么藥最好
當一旦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之后, 治療的過程就是非常漫長的, 即便如此也會有再次復發的可能, 雖然不會威脅到生命, 但潰瘍性結腸炎的不適對于患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折磨, 在發現的時候要去醫院接受治療, 發現越早治療的效果就會越好。 病情若是不嚴重可以藥物治療, 但不能自己選擇, 要檢查之后根據醫生的指導用藥, 這樣才能更快的見效。
潰瘍性結腸炎吃什么藥最好?
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朋友們可以服用柳氮磺胺吡啶, 柳氮磺胺吡啶是常見的藥物, 療效較好, 癥狀緩解之后就需要減少藥物的劑量, 如果患者療效并不明顯, 那么還需要服用奧柳氮, 這些藥物治療效果也是不錯的, 可是毒副反應會比較小, 當然也有不少朋友們在用藥之后會有皮疹以及肝腎功能的損害, 大家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患者病情非常嚴重, 可以考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有哪些?
常見癥狀:反復發生的腸道潰瘍
(一)癥狀
1.消化道癥狀
(1)腹瀉, 為主要的癥狀, 也是常見的首先癥, 常反復發作或持續不愈, 輕者每天2~5次, 重者20~30次, 糞便性狀個體差異極大, 軟便, 稀糊狀, 純粘液便不一, 但便質粘液膿血便多見, 有的表現為痢疾樣膿血便。 常見晨間泄瀉及餐后瀉。 個別病人早期呈腹瀉與便秘交替。
(2)腹痛:腹瀉嚴重者多伴腹痛, 痛則瀉, 瀉后痛減。 疼痛以脹痛絞痛為主, 較為固定, 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 持續隱痛者也不少見, 輕型可無腹痛。
(3)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癥狀之一, 輕者血混在便中, 附于表面, 重者鮮血下流, 以至休克。
(4)里急后重:是直腸炎的主要癥狀,
(5)消化不良:為非特異性癥狀, 主要有厭食、上腹部飽脹感、惡心、嘔吐、噯氣等。
2. 腸道外癥狀多見于急性期病人。
(1)關節癥狀:與腹瀉伴同的多關節疼痛, 為非侵襲性, 不遺留退行性變損或功能障礙。
(2)皮膚癥狀:多見于小兒, 有結節性紅斑、膿皮癥、壞死性丘疹等。
(3)眼部癥狀:有虹膜炎、色素層炎、葡萄膜炎的相應表現
(4)肝的癥狀:為本病常見的一種表現, 呈現為因肝腫大而致的肝區不適或隱痛, 肝臟損害隨病變程度和病變范圍的變化而呈平行關系。
3. 全身癥狀多見于急性期重型。
(1)發熱:多數為低, 中度發熱, 或見高熱寒戰者。
(2)消瘦:是中、重度病人常見癥狀, 與長期腹瀉便血, 攝入過少, 發熱消耗有關。
(3)水腫:部分持續發作者可表現為踝以下水腫,
(二)體征
1.腹部壓痛左下腹固定壓痛多見, 左腰腹次之, 嚴重者延全結腸走行部位多處壓痛, 常伴腸鳴聲亢進。
2.腹部包塊左下腹可觸及臘腸樣或硬管狀條索包塊, 系結腸痙攣或腸壁變厚之故。
3.腹部脹滿見于急性結腸擴張者, 以上腹部膨隆為著。
4.腹肌緊張以急性活動期全結腸炎者多見。
5.直腸指檢肛門、直腸常有觸痛。 肛門括約肌張力增高, 為痙攣所致。
6.其他重度病人體溫超過38℃, 心率大于100次/分, 貧血面容, 無盆血者, 面色也黃而不澤。
潰瘍性結腸炎會引發什么疾病?
1.中毒性結腸擴張
在急性活動期發生, 發生率約2%。 是由于炎癥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 以至腸壁張力低下, 呈階段性麻痹, 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 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 腸壁變薄, 病變多見于乙狀結腸或橫結腸。 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 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阿片類藥物等。 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 中毒癥狀明顯, 伴腹脹、壓痛、反跳痛, 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白細胞計數增多。 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易并發腸穿孔。病死率高。
2.腸穿孔
發生率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引起彌漫性腹膜炎,出現膈下游離氣體。
3.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輸血治療者,其發生率為1.1%~4.0%。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癥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
本病的息肉并發率為9.7%~39%,常稱這種息肉為假性息肉。可分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最多,向上依次減少。其結局可隨炎癥的痊愈而消失,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長期存留或癌變。癌變主要是來自腺瘤樣息肉型。
5.癌變
發生率報道不一,有研究認為比無結腸炎者高多倍。多見于結腸炎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6.小腸炎
并發小腸炎的病變主要在回腸遠端,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痛,水樣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進度加速。
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易并發腸穿孔。病死率高。2.腸穿孔
發生率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引起彌漫性腹膜炎,出現膈下游離氣體。
3.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輸血治療者,其發生率為1.1%~4.0%。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癥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
本病的息肉并發率為9.7%~39%,常稱這種息肉為假性息肉。可分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最多,向上依次減少。其結局可隨炎癥的痊愈而消失,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長期存留或癌變。癌變主要是來自腺瘤樣息肉型。
5.癌變
發生率報道不一,有研究認為比無結腸炎者高多倍。多見于結腸炎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6.小腸炎
并發小腸炎的病變主要在回腸遠端,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痛,水樣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進度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