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之寅時養肺
(7)肺氣虛證:喘促短氣, 聲低懶言, 咳聲低微, 神疲肢倦, 面色少華, 自汗畏風, 舌淡, 脈弱。 治宜補氣益肺平喘。 (8)肺腎氣虛證:喘咳日久, 動則更甚, 呼多吸少, 氣不得續, 神疲, 自汗, 肢冷, 或有浮腫, 面青唇紫, 舌淡, 苔白或黑潤, 脈沉細。 治宜補腎益肺、納氣平喘。 (9)肺腎陰虛證:咳嗆氣喘, 痰少質黏, 面色潮紅, 五心煩熱, 口干咽燥, 舌紅少津, 苔少或剝, 脈細數。 治宜滋補腎陰、潤肺平喘。
“氣喘”只是指呼吸困難、氣息急促的癥狀。 多因外感風寒風熱之邪, 或邪熱熾盛, 痰飲停肺, 肺腎氣虛所致。 除肺、心疾病常見氣喘外, 咽喉或胸廓的病變、溫熱類疾病、腹內腫瘤或積水等擠壓及虛勞類、脫證疾病等亦可見氣喘。
臨床上對以氣喘為主癥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 常以氣喘待查作為初步診斷, 并辨證論治。
病性有實有虛:實者病勢急驟, 聲高息粗;虛者病勢徐緩, 氣短息弱。
氣喘為肺系疾病的常見癥狀, 如:哮病、肺脹、肺熱病、肺癰、肺水、肺衰、氣胸等病, 氣喘常是其主癥之一。 暴咳、久咳、肺絡張、肺癆、肺痿、肺癌、肺塵埃沉著病等均可有氣喘癥狀。
臨床根據病情表現綜合分析如下。
(1)發作性氣喘, 常見于哮病, 必伴哮鳴。
(2)勞作時發作或加重, 或平臥時加重, 常見于肺脹或由心衰等所致。
(3)氣喘屬吸氣性困難者, 多為上呼吸道阻塞性病變。 氣喘屬呼氣性困難者, 多為肺脹、肺痿、哮病等。
(4)高熱病人,
(5)呼吸深而規則, 伴有鼾音者, 常見于痰厥、臟厥、出血性中風等。
(6)胸腹內腫瘤等擠壓而致氣喘者, 可有胸腹腔癌、瘤及氣胸、懸飲、支飲、肥氣、晚期益蟲病、鼓脹等病。
(7)某些中毒, 如杏仁中毒、煤氣中毒等, 均可有呼吸困難而見氣喘的癥狀。
(8)咽喉病變或窒息時, 亦可見氣喘, 應有咽喉部病變指征, 或喉間痰鳴等癥。
除在醫院常規檢查外, 有時還會作胸部X射線檢查、血氣分析、CO2結合力、血電解質測定等。
其中醫臨床辨證分型有很多, 具體如下。
(1)風寒束肺證:咳嗽氣喘, 胸部脹悶, 痰稀色白, 頭身疼痛, 惡寒或有發熱, 口不渴, 無汗, 苔薄白, 脈浮緊。 治宜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2)寒飲停肺證:氣喘咳嗽, 或喉中哮鳴, 痰液清稀多泡沫,
(3)表寒肺熱證:氣喘, 咳嗽, 胸部脹悶, 息粗, 鼻煽, 咳而不爽, 痰黃質稠, 惡寒發熱, 頭痛身痛, 有汗或無汗, 口渴, 苔薄白或黃, 脈浮數。 治宜疏風散寒、清肺平喘。
(4)痰熱壅肺證:氣喘息促, 咳嗽, 胸部脹悶, 痰多黏稠色黃或夾血絲, 胸中煩熱, 身熱, 有汗, 渴喜冷飲, 面紅, 咽干, 小便短黃, 大便秘結, 苔黃膩, 脈滑數。 治宜清熱化痰平喘。
(5)痰氣互結證:咳嗽痰多, 氣喘息急, 胸悶, 喉間痰鳴, 舌淡或稍暗, 苔白膩, 脈弦緊。 治宜化痰降氣平喘。
(6)氣郁傷肺證: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 發作時突然呼吸短促, 胸悶胸痛, 咽中如窒, 苔薄, 脈弦。 治宜宣肺解郁、下氣平喘。
(7)肺氣虛證:喘促短氣, 聲低懶言, 咳聲低微,
(8)肺腎氣虛證:喘咳日久, 動則更甚, 呼多吸少, 氣不得續, 神疲, 自汗, 肢冷, 或有浮腫, 面青唇紫, 舌淡, 苔白或黑潤, 脈沉細。 治宜補腎益肺、納氣平喘。
(9)肺腎陰虛證:咳嗆氣喘, 痰少質黏, 面色潮紅, 五心煩熱, 口干咽燥, 舌紅少津, 苔少或剝, 脈細數。 治宜滋補腎陰、潤肺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