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血虛血燥的治療方法

生活中如果血虛血燥, 身體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所以患此病應該多注意日常休息, 平時飲食應該清淡為主, 即時都應有一個好的心情和心態, 下面小編也介紹幾種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 以便幫助患此疾病的病人, 可以更好的恢復。

中醫治療血虛燥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飲食有節, 脾胃運化功能正常, 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 所以, 補血必須先健脾胃, 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 常用的方藥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 而促進精化為血, 則以氣為動力。 在臨床用藥時, 依據“氣能生血”, 常在補血藥中, 配以益氣之品。 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血之藥, 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 主藏精。 常用補腎藥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4)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 或精髓所化之血, 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 並迴圈全身。 如氣血瘀阻, 脈道不通, 就會造成骨髓乏養而枯竭, 致使血液生化無由。 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 常用活血化瘀藥, 如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醫認為, 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 鬱久均可化火, 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 再者, 象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 下及肝腎, 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 以致生血無源。 因此需要清熱解毒。

臨床多用於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

通過上面介紹的這些方法, 對患病的病人肯定是有很好的幫助, 雖可能不是立竿見影, 但是只要長期按照上面的方法做, 這個疾病肯定是會有所好轉的, 所以不要太著急, 疾病都是需要慢慢養的, 身體養好了, 疾病自然就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