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珠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拾遺》:紫珠, 名紫荊, 樹似黃荊, 葉小無椏, 非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正紫, 圓如小珠。 生江東林澤間。
【拼音名】Zǐ Zhū
【英文名】Taiwan Beautyberry Leaf
【別名】紫荊、紫珠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白棠子樹、華紫珠、老鴉糊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C.pe-dunculata Lam.et Bakh.]2.Callicarpa dichotoma (Lour.)K.Koch[C.dichotoma(Lour.)Raeuxh.;Porphyra dichotoma Lour.]3.Callicarpa cathayana H.T.Chang4.Callicarpa giraldii Hesse ex Rehd.[C.giral-diana Hesse;C.bodinieri Levl.var.giraldiana (Hesse)Rehd.]
採收和儲藏:7-8月採收, 曬乾。
【原形態】
1.杜虹花 灌木, 高1-3m, 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黃色星狀毛和分枝毛。 單葉對生, 葉脈粗壯, 長1-2.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 長6-15cm, 寬3-8cm, 先端漸尖, 基部鈍圓或截形, 邊緣有細鋸齒, 表面被短硬毛, 背面被灰黃色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脈8-12對。
2.白棠子樹 小灌木, 高1-3m。 多分枝。 小枝纖細, 帶紫紅色, 幼時略被星狀毛。 單葉對生;葉柄長2-5mm;葉片倒卵形披針形, 先端長尖或尾尖, 兩面無毛, 背面密生細小黃色腺點;側脈5-6對。 聚傘花序腋生, 細弱, 寬1-2.5cm, 2-3次分歧;花序梗長約1cm, 略被星狀毛, 結果時無毛;具線形苞片;花萼杯狀, 先端具不明顯的4齒或近截頭狀;花冠紫色, 長1.5-2cm, 先端4裂, 鈍圓;雄蕊4, 花絲長約為花冠的2倍, 花藥卵形, 細小;子房無毛, 具黃色腺點。 果實球形, 紫色, 徑約2mm。 花期5-6月, 果期7-11月。
3.華紫珠 灌木,
4.老牙糊 灌木, 高1-3m。 小枝灰黃色, 圓柱形, 被星狀毛。 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紙質, 寬橢圓形, 長5-15cm ,寬2-7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 邊緣有鋸齒, 表面黃綠色, 稍有毛, 背面淡綠色, 疏被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脈8-10對。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1590m以下的一半、山坡、溪邊林中或灌叢中。
2.生於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灌叢中。
3.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谷地和溪旁灌叢中。
4.生於海拔200-3400m的疏林和灌叢中。
資源分佈:1.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
2.分佈于華東、華南及河北、臺灣、河南、湖北、貴州。 日本、越南也有分佈。
3.分佈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4.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清熱解毒。 主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齦出血;崩漏;皮膚紫癜;外傷出血;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 1.5-3g。 每日1-3次。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①治腸胃出血: 幹紫珠葉末三至五分。 調冷開水, 每四小時服一次;繼用幹紫珠末二錢, 水煎, 代茶常飲。 ②治咯血: 幹紫珠葉末五至七分。 調雞蛋清, 每四小時服一次;繼用幹紫珠葉末二錢, 水煎, 代茶常飲。 ③治衄血: 幹紫珠葉二錢。 調雞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葉末塞鼻。 ④治創傷出血: 鮮紫珠葉, 用冷開水洗淨, 搗勻後敷創口;或用幹紫珠葉研末敷摻, 外用消毒紗布包紮之。 (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⑤治跌打內傷出血: 鮮紫珠葉和實二兩,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解諸毒物, 癰疽, 喉痹, 毒腫, 下瘺, 蛇虺蟲螫, 狂犬毒, 並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 除血長膚。
2.《福建民間草藥》:活瘀, 止血, 消炎, 解鬱。
3.《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脾虛, 退熱。 研末搽皮膚癢痛, 又殺蟲。
4.《中國藥植圖鑒》:對食道靜脈出血, 腸胃潰瘍出血, 鼻出血, 創傷傷出, 肺出血以及拔牙出血均有良效。
5.《閩東本草》:治崩漏帶下, 惡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