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紫珠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拾遺》:紫珠, 名紫荊, 樹似黃荊, 葉小無椏, 非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正紫, 圓如小珠。 生江東林澤間。

【拼音名】Zǐ Zhū

【英文名】Taiwan Beautyberry Leaf

【別名】紫荊、紫珠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白棠子樹、華紫珠、老鴉糊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C.pe-dunculata Lam.et Bakh.]2.Callicarpa dichotoma (Lour.)K.Koch[C.dichotoma(Lour.)Raeuxh.;Porphyra dichotoma Lour.]3.Callicarpa cathayana H.T.Chang4.Callicarpa giraldii Hesse ex Rehd.[C.giral-diana Hesse;C.bodinieri Levl.var.giraldiana (Hesse)Rehd.]

採收和儲藏:7-8月採收, 曬乾。

【原形態】

1.杜虹花 灌木, 高1-3m, 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黃色星狀毛和分枝毛。 單葉對生, 葉脈粗壯, 長1-2.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 長6-15cm, 寬3-8cm, 先端漸尖, 基部鈍圓或截形, 邊緣有細鋸齒, 表面被短硬毛, 背面被灰黃色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脈8-12對。

聚傘花序腋生, 4-7次分歧, 花序梗長1.5-2.5cm;具細小苞片;花萼杯狀, 被灰黃色星狀毛。 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至淡紫色, 無毛, 長約2.5mm, 裂片4, 鈍圓, 長約1mm;雄蕊4, 長約5mm;子房無毛。 果實近球形, 紫色, 徑約2mm。 花期5-7月, 果期8-11月。

2.白棠子樹 小灌木, 高1-3m。 多分枝。 小枝纖細, 帶紫紅色, 幼時略被星狀毛。 單葉對生;葉柄長2-5mm;葉片倒卵形披針形, 先端長尖或尾尖, 兩面無毛, 背面密生細小黃色腺點;側脈5-6對。 聚傘花序腋生, 細弱, 寬1-2.5cm, 2-3次分歧;花序梗長約1cm, 略被星狀毛, 結果時無毛;具線形苞片;花萼杯狀, 先端具不明顯的4齒或近截頭狀;花冠紫色, 長1.5-2cm, 先端4裂, 鈍圓;雄蕊4, 花絲長約為花冠的2倍, 花藥卵形, 細小;子房無毛, 具黃色腺點。 果實球形, 紫色, 徑約2mm。 花期5-6月, 果期7-11月。

3.華紫珠 灌木,

高1-3m。 小枝纖細, 幼時稍有星鄭州志, 老時脫落。 單葉對生;葉柄長2-8mm;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 長4-10cm, 寬1.5-3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邊緣密生細鋸齒, 兩面近無毛, 有顯著的紅色腺點;側脈5-7對。 聚傘花序細弱, 生於葉腋, 3-4次分歧, 微被星狀毛, 總花梗稍長於葉柄或近等長, 苞片細小;花萼杯狀, 具星狀毛和紅色腺點, 萼齒明顯或鈍三角形;花冠淡紫色, 疏被星狀毛, 有紅色腺點;雄蕊4, 花絲與花冠近等長;子房無毛。 果實紫色, 球形, 徑約2mm。 花期5-7月, 果期8-11月。

4.老牙糊 灌木, 高1-3m。 小枝灰黃色, 圓柱形, 被星狀毛。 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紙質, 寬橢圓形, 長5-15cm ,寬2-7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 邊緣有鋸齒, 表面黃綠色, 稍有毛, 背面淡綠色, 疏被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脈8-10對。

聚傘花序腋生, 寬2-3cm, 4-5次分歧, 被星狀毛;花萼鐘狀, 長約1.5cm, 疏被星狀毛, 後脫落, 有黃色腺點, 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 長約3mm, 稍有毛, 具黃色腺點;雄蕊4, 藥隔具黃色腺點;子房被毛。 果實球形, 紫色, 初被星狀毛, 熟時無色, 徑約2.5-4mm。 花期5-6月, 果期7-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1590m以下的一半、山坡、溪邊林中或灌叢中。

2.生於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灌叢中。

3.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谷地和溪旁灌叢中。

4.生於海拔200-3400m的疏林和灌叢中。

資源分佈:1.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

2.分佈于華東、華南及河北、臺灣、河南、湖北、貴州。 日本、越南也有分佈。

3.分佈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4.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清熱解毒。 主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齦出血;崩漏;皮膚紫癜;外傷出血;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 1.5-3g。 每日1-3次。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①治腸胃出血: 幹紫珠葉末三至五分。 調冷開水, 每四小時服一次;繼用幹紫珠末二錢, 水煎, 代茶常飲。 ②治咯血: 幹紫珠葉末五至七分。 調雞蛋清, 每四小時服一次;繼用幹紫珠葉末二錢, 水煎, 代茶常飲。 ③治衄血: 幹紫珠葉二錢。 調雞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葉末塞鼻。 ④治創傷出血: 鮮紫珠葉, 用冷開水洗淨, 搗勻後敷創口;或用幹紫珠葉研末敷摻, 外用消毒紗布包紮之。 (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⑤治跌打內傷出血: 鮮紫珠葉和實二兩,

冰糖一兩。 開水燉, 分二次服。 (《閩東本草》)⑥治一切咽喉痛: 取鮮紫珠葉一兩。 洗淨, 水二碗, 煎一碗服, 或煎作茶常服。 (《閩南民間草藥》)⑦治拔牙後出血不止: 用消毒棉花蘸紫珠葉末塞之。 (《福建民間草藥》)⑧治赤眼: 取鮮紫珠草頭一兩。 洗淨切細, 水二碗, 煎一碗服。 (《閩南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解諸毒物, 癰疽, 喉痹, 毒腫, 下瘺, 蛇虺蟲螫, 狂犬毒, 並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 除血長膚。

2.《福建民間草藥》:活瘀, 止血, 消炎, 解鬱。

3.《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脾虛, 退熱。 研末搽皮膚癢痛, 又殺蟲。

4.《中國藥植圖鑒》:對食道靜脈出血, 腸胃潰瘍出血, 鼻出血, 創傷傷出, 肺出血以及拔牙出血均有良效。

5.《閩東本草》:治崩漏帶下, 惡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