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常見的生活方式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一些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也相對增加。 那麼, 這類疾病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呢?
肥胖肥胖症是指體內脂肪積聚過多和(或)分佈異常、體重增加, 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999年, 世界衛, 生組織已正式宣佈肥胖為一種疾病。 有關研究顯示:肥胖可導致人的壽命縮短, 男性肥胖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 女性是1.47倍。 專家指出, 肥胖症會從兩方面危害人的健康, 一方面它可以引起身心障礙, 尤其對年輕人而言, 外觀的不美和生活的不便易使他們產生自卑、焦慮和抑鬱等問題,
資料表明, 肥胖症會導致內分泌、代謝紊亂, 是導致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膽結石和癌症的重要危險因素。 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明顯高於非肥胖者, 發病率可增加10倍。 肥胖者的惡性腫瘤發生率高, 男性肥胖者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高發, 女性患者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比正常婦女高2~3倍。 此外, 肥胖還易使皮膚脆性增高, 易發生皮炎、擦傷, 並容易合併化膿性或真菌感染。 肥胖嚴重威脅人類健康_有人把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稱為“死亡四重奏”。
血脂增高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統稱為血脂。 血漿中的脂類物質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離脂肪酸等,
如果血脂過多, 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 在血管壁上沉積, 逐漸形成小斑塊(就是我們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 這些斑塊增多、增大會逐漸堵塞血管, 使血流變慢, 嚴重時可使血流被中斷,
脂肪肝肝臟內的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濕重)的5%即稱為脂肪肝。 近幾年來, 其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已成為一種臨床常見病。 脂肪肝的病因有以下幾種:
①嗜酒、酗酒:酒精對肝細胞有較強的直接毒害作用, 可使脂庫轉運到肝臟的脂肪增加, 並減少脂肪從肝臟內的運出, 使肝臟對脂肪的分解代謝發生障礙, 肝內脂肪酸堆積於肝臟, 就會造成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中最先出現、最為常見的病變, 其病變程度與飲酒(尤其是烈性白酒)總量成正相關。
②肥胖:肝組織活檢資料表明, 約有50%的肥胖症患者合併有脂肪肝。 其主要原因是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離脂肪酸, 源源不斷地運往肝臟, 大大超過了運輸代謝能力, 引起肝臟脂肪的堆積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
③營養過剩:營養過剩, 尤其是偏食葷菜、甜食的人, 由於過食高脂、高糖食物, 使肝臟負擔增大, 干擾了對脂肪的代謝, 使平衡狀態發生紊亂, 造成營養過剩性脂肪肝。
④營養不良:人為地節食、長時間的饑餓、神經性厭食, 腸道病變引起吸收不良、熱能供應不足、蛋白質供應低下, 導致脂肪動員增加, 大量脂肪酸從脂肪組織釋出進入肝臟, 使肝內脂肪蓄積而造成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⑤活動過少:進入中老年之後, 由於生理機能減退內臟功能退化, 代謝功能下降, 若活動及體育鍛煉減少, 轉化為能量的體內脂肪隨之減少, 過剩的脂肪易於堆積肝臟而形成脂肪肝。
⑥其他:患肝炎、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疾病, 藥物中毒、化學物質中毒、懷孕及某些家族性代謝性疾病均可導致脂肪肝。
肝功能異常人體中含有多種酶, 這些酶在各種物質代謝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 在各種氨基酸代謝中, 有一些酶能使某一種氨基酸上的氨基轉移到另外一種物質上, 形成另一種氨基酸, 這種酶就叫轉氨酶。 人體內的轉氨酶種類很多, 但在血清中只能檢查到兩種, 一種叫穀一丙轉氨酶(簡稱ALT),另一種叫穀一草轉氨酶(簡稱AST)。
這兩種轉氨酶在肝臟中含量最多, 約為血清中總含量的100倍, 肝細胞內的轉氨酶濃度比血清中的濃度高1000~5000倍以上。
因此, 只要有1%的肝細胞壞死, 就能使血清中的轉氨酶活性增加1倍:即使肝細胞沒有壞死, 只要肝細胞有病、肝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肝細胞內的轉氨酶也會大量地滲透到血液中, 引起血中轉氨酶濃度的明顯升高。 血中轉氨酶濃度的升高, 出現在肝炎早期症狀之前。 因此, 血清轉氨酶的活動性是檢測肝細胞損傷的非常靈敏的指標。 正常人的血清穀一丙轉氨酶(ALT)、穀一草轉氨酶(AST)均為0~40單位。 但是轉氨酶除分佈在肝臟外, 還可分佈在心、腎、骨骼肌、胰腺等組織中, 當這些組織有病時, 也會引起血清轉氨酶活性升高。
如患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時, 血清轉氨酶活性均會升高,但由於心肌中AST的含量比較多,因此血中AST的活性常比ALT高。除此之外,諸如膽囊炎、膽石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傷寒、瘧疾、感冒、大量服用阿斯匹林等,都可使血清轉氨酶升高,甚至某些生理條件(如劇烈運動等)也會使轉氨酶升高。
血壓異常
血壓是指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正常人的血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並且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例如人在活動時血壓上升,而睡眠時血壓下降。一次測量血壓高不是高血壓病,可能與未充分休息、環境嘈雜或心情緊張等臨時因素有關,建議經常複測血壓,採取低鹽飲食,並注意勞逸結合。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徵,可併發心、腦、腎、視網膜等靶器官損傷及代謝改變的臨床綜合征。動脈壓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心血管等疾病死亡率和危險性也隨著血壓水準的升高而逐漸增加。目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定義為:在未服抗高血壓藥物情況下,18歲以上成年人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高血壓的易發因素有:
①一定的遺傳性。父母患高血壓,則其子女患高血壓的概率明顯高於父母血壓正常者。
②食鹽攝入過多。高鈉攝入可使血壓升高,而高鈣和高鉀飲食可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
③食用飽和脂肪酸過多。食用飽和脂肪酸(如動物油)的人群比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魚油)的人易患高血壓。
④長期飲酒。飲酒易使血壓升高,使高血壓的患病率上升,而且與飲酒量呈正比。
⑤長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過大、長期受不良刺激者易患高血壓。
⑥吸煙、肥胖者也是高血壓的致病因素。由此可見,高血壓實際上與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血糖異常人體中的胰島能分泌胰島素,當這種激素分泌不足時,葡萄糖就不能進入細胞被利用,也不能更多地儲存,血中葡萄糖濃度就會越來越高。多餘的糖就會通過腎臟從尿中排出,出現尿糖,這就是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病人還可有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狀。本病以45歲以上的中、老年,尤其肥胖者較為多見。
儘管該病本身不會對人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脅,但卻給人們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影響。糖尿病的早期信號有:
①視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且進展較快,有時也會引起急性視網膜病變,引起急性視力下降。
②遺傳傾向。糖尿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發病率就比正常人高3~4倍。
③皮膚瘙癢。糖尿病會引起皮膚瘙癢,特別是女性陰部的瘙癢更為嚴重。
④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經炎,導致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燒灼感等,也有的人會產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覺。
⑤膽道感染。糖尿病伴發膽囊炎的幾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膽石症,有時膽囊會發生壞疽及穿孔。
⑥排尿困難。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現排尿困難者約占21.7%。中老年人若發生排尿困難,除前列腺肥大外,應考慮糖尿病的可能。
⑦腹瀉與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內臟神經病變,造成胃腸道的功能失調從而出現頑固性的腹瀉與便秘,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
⑧腦梗塞。糖尿病人易發腦梗塞,約有10%~13%的腦梗塞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腦梗塞病人應常規化驗血糖。
血清轉氨酶活性均會升高,但由於心肌中AST的含量比較多,因此血中AST的活性常比ALT高。除此之外,諸如膽囊炎、膽石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傷寒、瘧疾、感冒、大量服用阿斯匹林等,都可使血清轉氨酶升高,甚至某些生理條件(如劇烈運動等)也會使轉氨酶升高。血壓異常
血壓是指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正常人的血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並且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例如人在活動時血壓上升,而睡眠時血壓下降。一次測量血壓高不是高血壓病,可能與未充分休息、環境嘈雜或心情緊張等臨時因素有關,建議經常複測血壓,採取低鹽飲食,並注意勞逸結合。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徵,可併發心、腦、腎、視網膜等靶器官損傷及代謝改變的臨床綜合征。動脈壓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心血管等疾病死亡率和危險性也隨著血壓水準的升高而逐漸增加。目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定義為:在未服抗高血壓藥物情況下,18歲以上成年人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高血壓的易發因素有:
①一定的遺傳性。父母患高血壓,則其子女患高血壓的概率明顯高於父母血壓正常者。
②食鹽攝入過多。高鈉攝入可使血壓升高,而高鈣和高鉀飲食可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
③食用飽和脂肪酸過多。食用飽和脂肪酸(如動物油)的人群比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魚油)的人易患高血壓。
④長期飲酒。飲酒易使血壓升高,使高血壓的患病率上升,而且與飲酒量呈正比。
⑤長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過大、長期受不良刺激者易患高血壓。
⑥吸煙、肥胖者也是高血壓的致病因素。由此可見,高血壓實際上與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血糖異常人體中的胰島能分泌胰島素,當這種激素分泌不足時,葡萄糖就不能進入細胞被利用,也不能更多地儲存,血中葡萄糖濃度就會越來越高。多餘的糖就會通過腎臟從尿中排出,出現尿糖,這就是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病人還可有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狀。本病以45歲以上的中、老年,尤其肥胖者較為多見。
儘管該病本身不會對人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脅,但卻給人們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影響。糖尿病的早期信號有:
①視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且進展較快,有時也會引起急性視網膜病變,引起急性視力下降。
②遺傳傾向。糖尿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發病率就比正常人高3~4倍。
③皮膚瘙癢。糖尿病會引起皮膚瘙癢,特別是女性陰部的瘙癢更為嚴重。
④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經炎,導致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燒灼感等,也有的人會產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覺。
⑤膽道感染。糖尿病伴發膽囊炎的幾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膽石症,有時膽囊會發生壞疽及穿孔。
⑥排尿困難。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現排尿困難者約占21.7%。中老年人若發生排尿困難,除前列腺肥大外,應考慮糖尿病的可能。
⑦腹瀉與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內臟神經病變,造成胃腸道的功能失調從而出現頑固性的腹瀉與便秘,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
⑧腦梗塞。糖尿病人易發腦梗塞,約有10%~13%的腦梗塞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腦梗塞病人應常規化驗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