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什麼時候 春捂怎麼捂
春捂到什麼時候
春暖花開,
刹那間則可能寒流湧動,
面對孩子般變臉的春天,
需要隨時加減衣服。
現在認為,
日夜溫差大於8℃時是該捂的信號。
中醫專家指出,
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
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
也得再捂7天左右,
體弱或高齡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春捂怎麼捂
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偏弱的人可以多捂幾天。
而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
能夠強化該臟腑的功能。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
而腰為腎之府,
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
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
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有些人在寒冷天氣中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
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
中醫分析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
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
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
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
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
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
一般當氣溫持續保持在15℃以上時就不需要再進行春捂了, 等到春天氣溫開始回升的時候再捂上7天左右就可以了。
中醫專家提出, “春捂”可以參考一些氣象指數, 能更科學、更便於操作地幫大家把握好“春捂”的度。 當溫度達到15℃時, 就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此時就是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 就可以不捂了。
春天的氣溫, 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
“春捂”是傳統的養生之道, “春捂”的原則是過猶不及, 不“捂”不行, “捂”過頭也不成, 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一年之計在於春, 只有掌握春季養生法, 才能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春捂包括兩個含義, 一是及時增衣服, 二是不能減太快。 春天北方的冷空氣還比較強烈, 幾乎隔幾天就有冷空氣來襲。 氣溫回冷要加衣禦寒, 氣溫回升, 則還得再捂7~14天左右。 尤其是體弱的小朋友, 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
古人常說“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 並不是天氣一轉暖就要立馬脫掉冬裝, 因此, 早春時節, 有些部位還需捂一捂。 以防止身體受涼引起疾病。 初春, 頭部、頸部、腰部、腹部和足部一定要注意保暖。 春“捂”應上薄下厚, “捂”也應根據各人體質有所不同。
春捂重點四部位:神門穴、腰眼、小腿和肚臍
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在腕橫紋上, 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 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 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