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致病行為習慣,什么時候都不算晚
最近, 筆者的朋友圈都在關心和驚嘆美國癌癥死亡率下降的消息。 美國癌癥協會近期在《CA:臨床醫生癌癥雜志》上, 發布了預測2018年美國癌癥發病和死亡情況的報告——“2018年癌癥統計”。 報告說, 2018年, 美國因癌癥引起的死亡例數達到60.964萬, 相對1991年的死亡率峰值下降了26%, 相當于死亡人數減少了240萬。 在全癌種中, 控制得相對較好的是肺癌、結直腸癌。 以肺癌為例。 1965年, 美國成人吸煙率高達42.4%, 隨后通過提高煙草稅、加強宣傳科普與健康教育、推動立法等各種手段, 成功降低了吸煙率。 在1990年到2015年間, 男性的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5%;2002年到2015年間,
一般而言, 非急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病都是行為性疾病, 即與個人習慣與嗜好、營養飲食和鍛煉等行為密切相關, 而這些行為并非一朝一夕就致人發病或置人死地, 往往是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使人不知不覺深陷其中, 到起病時已經欲罷不能或積重難返。 想保持健康長壽命, 至少有三招需要牢記:首先, 對致病的行為嗜好不沾染, 從根本上遠離致病因子;其次, 已經沾染的, 在獲知其危害后能主動放棄;第三, 如果已經深陷其中也不要自暴自棄, 任何時候懸崖勒馬, 解除致病因子, 都能使病患延遲發作或范圍局限。
梳理疾病預防的觀念要靠科學普及。 比如, 大部分民眾都還沒有意識到, 肺癌不但與每天吸煙的量有關, 更與吸煙的時間長短成劑量反應關系, 且暴露于二手煙同樣會招致罹患癌癥。 因此, 病因去除和盡早去除的等科學知識普及力度和范圍均亟須加強。 (流行病學專家卓家同)
[ 位置: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