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殤-中醫的萎縮
中醫面臨著社會上各種對中醫不信任的人的種種質疑, 曾經是祖國醫學的驕傲, 近來逐漸萎縮, 中醫院里的西醫多了, 中醫院校的西醫知識多了,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 絕不是地域的區別, 也不是古代與現代、先進與落后的區別, 而是方法論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學術體系。 西醫在結構的基礎上研究功能,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其科學觀是還原論指導的, 物理、化學知識很自然地進入其學術體系之內。 中醫學在臟腑解剖“實有其物”、人體功能“升降出入”大體不錯的基礎上, 建立的都是關系論、調節論, 應用的是復雜性問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對于客觀事物性質的描述, 是相對概念。 比如, 六淫與六氣的區別、藥物寒與熱的差異、血氣的正常流通與瘀滯、水液與痰濕的轉化等等, 都是相對概念和性質描述,
中醫學以人體自我恢復能力為依據, 強調“辨證論治”, 主張治療未病, 都是重視“苗頭”的做法, 就像中醫學貢獻給人類的“人痘疫苗”一樣, 在方法論上是非常先進的。 只是, 長期以來人們把辨證論治隸屬于西醫的疾病概念之下, 束縛中醫手腳, 以為其太隨意、太靈活, 法律也不采信“辨證論治”, 因此, 在科學觀上, 人們信奉的還是還原論, 而不是以人為本的中醫學的方法。
用西醫的理論指導中醫臨床, 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害的誤導”。 比如, 預防非典型性肺炎的時候, 大家都服湯藥。 西醫問:“你這湯藥是根據什么開的? 有何作用?”有人說:“我這中藥湯液,
#p#副標題#e#
中醫不純, 從學術上看, 歷來就不純。 中醫理論里的氣、陰陽、五行等等, 都是借來的概念。 張仲景、孫思邈、葉天士等歷代中醫大家都主張博覽群書, 兼采眾家。
那么, 臨床上中醫的西化是怎么形成的?首先, 是科技觀、價值觀誤導了人們的就醫理念, 使人們看不到中醫學的優秀特質, 因而遠離中醫。 其次是中醫人員在西醫疾病觀的誤導下, 不夠自信, 造成技術萎縮, 治療疾病的能力下降, 臨床水平滑脫, 不得不借助西醫技術。 再就是價值觀的誤導, 簡便廉驗的中醫特色被不規范的醫療市場驅逐。 誰喜歡不賺錢的簡便廉驗?誰能靠簡便廉驗維持醫院的運轉?針灸、拔罐、小夾板在醫院里被視為不受歡迎的角色, 中醫院不要中醫學生而大量引進西醫生源, 不就是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的醫療市場誤導造成的嗎?
再有, 中醫的丸散膏丹, 在古代是那么容易創造,
中醫不純, 無奈的選擇, 無奈的尷尬, 也是使中醫事業萎縮的重要原因。 可惜不少人正樂此不疲地大聲說:“這是時代的需要!”
中醫經歷了多次的磨難, 幾次有人要廢除中醫都沒有得逞, 這說明中醫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中醫為何停滯不前, 甚至日趨萎縮呢?是社會的原因還是中醫人自身的原因, 看過了此篇文章, 應該是兩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