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之殤-中醫的萎縮

中醫面臨著社會上各種對中醫不信任的人的種種質疑, 曾經是祖國醫學的驕傲, 近來逐漸萎縮, 中醫院里的西醫多了, 中醫院校的西醫知識多了,

中醫怎么會落到如此境地呢?我們看看是哪些原因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吧!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 絕不是地域的區別, 也不是古代與現代、先進與落后的區別, 而是方法論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學術體系。 西醫在結構的基礎上研究功能,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其科學觀是還原論指導的, 物理、化學知識很自然地進入其學術體系之內。 中醫學在臟腑解剖“實有其物”、人體功能“升降出入”大體不錯的基礎上, 建立的都是關系論、調節論, 應用的是復雜性問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對于客觀事物性質的描述, 是相對概念。 比如, 六淫與六氣的區別、藥物寒與熱的差異、血氣的正常流通與瘀滯、水液與痰濕的轉化等等, 都是相對概念和性質描述,

難以定量界定。 所以, 還原論的物理、化學等知識很難進入中醫學的領域。

中醫學以人體自我恢復能力為依據, 強調“辨證論治”, 主張治療未病, 都是重視“苗頭”的做法, 就像中醫學貢獻給人類的“人痘疫苗”一樣, 在方法論上是非常先進的。 只是, 長期以來人們把辨證論治隸屬于西醫的疾病概念之下, 束縛中醫手腳, 以為其太隨意、太靈活, 法律也不采信“辨證論治”, 因此, 在科學觀上, 人們信奉的還是還原論, 而不是以人為本的中醫學的方法。

用西醫的理論指導中醫臨床, 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害的誤導”。 比如, 預防非典型性肺炎的時候, 大家都服湯藥。 西醫問:“你這湯藥是根據什么開的? 有何作用?”有人說:“我這中藥湯液,

可以提高免疫力, 可以抗病毒。 ”這種解釋目前很盛行, 但是, 經不住科學考問。 因此, 西醫發問了:“你抗的是什么病毒?新型的冠狀病毒, 你以前見過嗎?有數據嗎?”顯然沒有。 沒有就說, 不是先驗論嗎?即使有了數據, 還要進一步接受考問:“你用什么抗病毒?為什么是復方, 而不是一味藥?為什么是一味藥, 而不是一種成分?”顯然, 中醫的湯藥只是臨床有效, 各種有根據的實驗數據一時拿不出來, 因此, 在科學的考問面前, 即使中醫有效果, 也逃脫不了“敗訴”的“科學指控”。 堅持以西醫理論指導中藥的使用, 就必須立即停止中藥湯藥的運用!因為, 按照化學分析的金標準來看, “臨時組合的中藥湯劑”的有效性、安全性都是未知數, 必須先進實驗室后進入臨床,
否則就是“不人道地拿人做試驗”, 這就是反中醫人士一貫的論調。

#p#副標題#e#

中醫不純, 從學術上看, 歷來就不純。 中醫理論里的氣、陰陽、五行等等, 都是借來的概念。 張仲景、孫思邈、葉天士等歷代中醫大家都主張博覽群書, 兼采眾家。

但是, 必須是以我為主, 吸收有益的知識。

那么, 臨床上中醫的西化是怎么形成的?首先, 是科技觀、價值觀誤導了人們的就醫理念, 使人們看不到中醫學的優秀特質, 因而遠離中醫。 其次是中醫人員在西醫疾病觀的誤導下, 不夠自信, 造成技術萎縮, 治療疾病的能力下降, 臨床水平滑脫, 不得不借助西醫技術。 再就是價值觀的誤導, 簡便廉驗的中醫特色被不規范的醫療市場驅逐。 誰喜歡不賺錢的簡便廉驗?誰能靠簡便廉驗維持醫院的運轉?針灸、拔罐、小夾板在醫院里被視為不受歡迎的角色, 中醫院不要中醫學生而大量引進西醫生源, 不就是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的醫療市場誤導造成的嗎?

再有, 中醫的丸散膏丹, 在古代是那么容易創造,

而現在一律按西藥管理, 研制費用高昂, 中醫專家也難再創制新藥。 把中醫創新的手腳捆綁起來, 如何創新?六味地黃丸治療哪一種西醫的疾病?能夠超越與之對照的西藥嗎?今后還能產生類似的“只對證而不治病”的中成藥嗎?對證能通過新藥審查嗎?

中醫不純, 無奈的選擇, 無奈的尷尬, 也是使中醫事業萎縮的重要原因。 可惜不少人正樂此不疲地大聲說:“這是時代的需要!”

中醫經歷了多次的磨難, 幾次有人要廢除中醫都沒有得逞, 這說明中醫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中醫為何停滯不前, 甚至日趨萎縮呢?是社會的原因還是中醫人自身的原因, 看過了此篇文章, 應該是兩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