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要遵循自然規律
雖然是一個單獨的個體, 但是人與人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生活的周圍也都不是單獨的存在著, 這就像一個整體一樣, 相成相輔, 誰都離開誰。 中醫也是認為“天人合一”, 生病了就要尋找藥物, 藥物也是從大自然中獲得, 人生病也不是因為一處有問題, 比如感冒不只會發燒, 咳嗽, 有可能還會頭暈, 嗓子疼, 多處受損傷, 要顧全所有症狀, 感冒才能好的快, 必要時還要吃點輔助藥。 這樣身體才能圓滿的痊癒。 那麼中醫還講究什麼呢, 就看看博大精深的醫學文化是怎麼說的, 大家不妨學習一下。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醫養生的核心理論, 它最早出自《黃帝內經》。 “天”指大自然, “人”指身體, “合一”則是順應的意思。 從大的方面理解, 天人合一是講人和大自然、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人生存在大自然中, 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 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 從小的方面來說,
“天人合一”的養生理論說起來像是大道理, 其實就是人與自然在細節上的和諧, 體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需要一點點去磨合。 它特別提倡重視後天養護的作用, 每個人的先天基因決定了身體的基礎, 後天則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提高生命的品質。 也就是說, 要尊重先天, 但不能放棄或忽略後天, 應該因人、因時、因地, 順應身體規律, 順應自然規律來養生。
科學飲食最重要
養生講究吃得有品質, 這裡的“品質”不是說吃得貴, 而是要科學。
第一大原則就是要順應自然。 比如多吃時令的蔬菜和瓜果, 少吃反季節、轉基因的蔬果, 這就是順應時令。 飲食上不要偏食,
飲食上第二原則是遵循規律。 比如一日三餐要規律:早餐的營養最重要, 午餐要吃好、吃飽, 晚餐要清淡、易於消化。 但現在絕大多數人都給弄顛倒了,
需要提醒的是, 有些人習慣吃素, 有些人靠饑餓來控制體重, 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要做到真正順應自然, 應該什麼都吃, 什麼都少吃一點, 人體的正常運轉需要多種營養的攝入來共同維持。
根據時節調作息
《黃帝內經》講,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這就是一種順應, 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四時變化, 合理安排作息。
春夏時節萬物復蘇, 正值天地之氣相交、生命繁茂生長之時。 此時, 人體要顧護陽氣, 才能保持一種生機盎然的狀態。 平時應保持舒緩而積極的生活習慣, 儘量去伸展自己的身體,
到了秋季, 萬物成熟, 平定收斂。 此時, 天高風急氣燥, 大自然的陽氣開始衰減, 陰氣開始萌生, 作息上要注意“早臥早起”, 從而收斂精氣, 保持神志的安寧。
寒冷的冬季, 生機潛伏、萬物蟄藏, 白晝逐漸縮短, 黑夜逐漸延長。 此時可以適當延長睡眠時間, 作息應逐漸調整為“早臥晚起”, 早點上床睡覺, 如果時間允許, 待到陽光照耀時起床最好, 以躲避寒邪、求取溫暖, 避免陽氣受到擾動, 過度傷陰。
所以, 該吃時就吃, 該睡時就睡, 每天順時休息, 否則便會導致陰陽失調。 中醫講, 白天屬陽, 夜晚屬陰。 白天時消耗精氣神,
控制七情六欲
實際上, 中醫中的“天人合一”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定義是相吻合的。 真正的健康不僅是沒有不適的感覺, 化驗指標正常, 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並且能夠適應社會。 如果一個人情緒不好, 不能與人良好相處, 這也是不健康。 真正的健康包括合理的情緒, 喜怒哀樂都要適度表達。
中醫還有“七情六欲可以致病”的說法, 也是強調把控情緒, 用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 這裡還要特別跟中老年人說明:人到中年血氣方剛, 要戒之於“鬥”。中年人不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這時候人不能什麼都想擁有,不要什麼都去競爭,更多的時候應該學會放手,學會割捨。
人老之後氣血漸衰,要戒之於“得”。人老退休後,凡事都要退後一步,這時就不要想得到了。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未了的願望,要學會把這些深藏起來,不要再去爭“得”。老人的養生基礎就是要順其自然,高高興興,學會寬鬆待人待事,把希望和機會留給年輕人。
中國講究中庸,醫學也是,不要處處爭強好勝,傷了和氣,也壞了身體。不要跟自然規律過不去,順應自然規律的同時要會即時的做出調整,做到有度量,有氣量,保持身體愉悅。要適應自然規律,不要夏天按照冬天的方法進補,要學會內外兼補。氣是養生第一步,讓氣順了,才能開始下一步的養生。
要戒之於“鬥”。中年人不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這時候人不能什麼都想擁有,不要什麼都去競爭,更多的時候應該學會放手,學會割捨。人老之後氣血漸衰,要戒之於“得”。人老退休後,凡事都要退後一步,這時就不要想得到了。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未了的願望,要學會把這些深藏起來,不要再去爭“得”。老人的養生基礎就是要順其自然,高高興興,學會寬鬆待人待事,把希望和機會留給年輕人。
中國講究中庸,醫學也是,不要處處爭強好勝,傷了和氣,也壞了身體。不要跟自然規律過不去,順應自然規律的同時要會即時的做出調整,做到有度量,有氣量,保持身體愉悅。要適應自然規律,不要夏天按照冬天的方法進補,要學會內外兼補。氣是養生第一步,讓氣順了,才能開始下一步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