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致命?別被錯誤健康知識誤導你
我們經常說,細菌入侵會導致我們的免疫系統功能崩潰,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實不一定。最近有專家通過研究提出,其實細菌不會致病,病只是因為我們內在失調的結果。這是什麼理論呢?我們一起去先睹為快。
軍醫張克鎮先生,通過多年的從醫實踐,總結出全新的健康養生理念:細菌致病,只是人體自身失調後的一種現象——“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要治癒疾病,首要的是糾正人體自身的失衡。
當人成為地球上的一員,人體自然也成了細菌的家園。我們的皮膚、五官、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有細菌的存在。
細菌一直在人體上生存著,為什麼人卻沒有生病呢?它們無意主動進攻人類。
細菌致病,只是人體自身失調後的一種現象。
細菌不是敵人
細菌和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員,健康人可以與之共處,相安無事……
人類真正認識細菌是從顯微鏡發明開始的,我們意識到並很直觀地看到它們,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微生物。但是從認識它們的那一時刻起,就把它們當成了敵人。因為細菌好像總是與很多疾病一起出現,並且往往會在生病的部位大量地集結和繁殖。這種集結和繁殖,可以導致人體中一系列症狀的產生。
在細菌性感染的疾病中,我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凡是細菌過度繁殖的部位,基本上都是人體自身先出現了問題的部位。首先有了異常,細菌才會乘虛而入,這才是真正的因果關係。
應該認識到,健康與否主要取決於人體自身的環境是否正常而非細菌,細菌並不等於敵人。
有許多細菌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如乳酸菌對於消化系統的幫助;大腸桿菌可以合成維生素B、K等供給機體。正常在人體中生長的菌群,可以抵制或者抵抗外來細菌在人體中的繁殖……
致病菌與非致病菌是相對的,同一種細菌,在人體正常時不會致病,它完全可以存在於人體這個大環境中,與之和平共處。但是當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後,會失去制約而給它造成過度繁殖的機會,這樣就會成為了一種致病菌。
我們在治療時,已經走入了一個誤區:不考慮身體本身的問題,而把細菌看成是致病的敵人!這也是我們對於細菌性的疾病總是盲目使用抗生素的一個重要原因!
真正導致我們身體致病的很多因素根本不是我們能看得見的。但是人生病後,往往會有細菌大量出現。我們便容易把目光對準了它們。
就感冒而言,人體會在風寒侵入時皮膚發緊,此時很多人出現了頸背部位酸痛不適、頭痛、關節僵硬、疼痛等等。這種因為風寒導致的皮膚等組織出現收縮的現象,自然會引起血液迴圈的障礙,引起上呼吸道的微循環的障礙,使扁桃腺出現腫脹。平時存在於該部位的細菌會因為這個部位的血液迴圈的障礙失去對它的抑制作用,以此炎症滲出物為培養基,細菌隨之便開始繁殖,一些感染的症狀由此開始出現了。
對感冒的治療應該是根據身體情況,將體內的風寒因素祛除,咽部的血液迴圈也自然會隨之改變。這樣細菌將失去生存的環境,扁桃體炎及咽喉炎也就順理成章痊癒了。從這個層面上看,細菌雖然在局部繁殖,甚至達到化膿的狀態,也不是致病的真正原因,只是一種疾病導致的現象而已。
炎症,是由細菌導致的嗎
什麼是炎症?炎症是各種因素對機體損害所誘發的一些以防禦為主的綜合反應。
引起炎症的因素很多。如寄生蟲、微生物、高溫、寒冷、強酸堿、射線、外傷、免疫反應等等,都可以導致炎症的發生。
無論哪種因素導致的炎症,基本上都會表現為組織細胞不同程度的變質、滲出等一系列的反應。這些反應往往會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炎症部位血液迴圈的障礙。
我常見關節炎的病人也被醫生認為是需要服用抗生素的。這類的炎症與自身血液迴圈及物理因素有關。如風寒等物理因素可導致局部的血液迴圈障礙,有的甚至還會影響到內臟器官的血液迴圈。這類的炎症,用抗生素治療顯然是錯誤的,還會因為抗生素的副作用導致機體的其他損害。
我們不能把抗生素與“消炎藥”劃等號,因為抗生素對於非細菌性的炎症的“炎”是不能起作用的。
但有炎症的部位往往容易引起細菌的繁殖!
這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炎症部位的血液迴圈障礙,使得體內對細菌有抑制作用的機制受到影響,失去了對細菌的制約作用。二是炎症部位,由於炎症的存在,它滲出的各種物質,細胞的代謝產物,都會是各種細菌很好的培養基,細菌可以在這種溫度、濕度、營養等都很適合自己的環境下進行繁殖。
平時我們的皮膚、口腔、消化道、泌尿系統都存在著細菌,但是,它們受到人體自身免疫機制的抑制,不能無限制地繁殖。當這些部位出現炎症後,如燒傷,傷口部位會出現很多的血清,其中含很多蛋白、脫落的上皮細胞等,為細菌提供了很好的營養和生長環境。平常在皮膚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不能繁殖的細菌,這時便趁機繁衍。
細菌既不是主角也不是元兇,它只是一個“從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