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行為習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著重進行培養的, 不說高尚的品質, 好的行為習慣是跟這個社會融合的重要因素。 而且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面兒相當廣, 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 教育的方法和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一些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法有哪些?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對症下藥

熱心觀察, 留意表現。 實施“養成教育”, 首重針對性,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針對地方實際, 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 所以, 作為教育者, 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 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 “對症下藥”。 例如, 當我發現班裡有一男生連續好幾天心神不定, 總不斷吐唾液, 就立即警覺起來, 問他怎麼回事, 他說沒事。 真的沒事嗎?不可能, 好端端的, 吐什麼唾液!我跟其家長取得了聯繫。 家長說近幾天總發現衛生間有煙蒂。 這很可能就是“吐唾液”的原因了。

我馬上找了好多“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 在班裡搞了個小展覽後, 又搞了個討論會。 這次活動後, 全班同學更進一步地瞭解了吸煙的危害性, “吐唾液”的同學也馬上跟我“私聊”來了。 他說, 跟了幾個社會上的人, 他們老叫他抽煙, 從溝通以後起再也不跟他們來往了, 也不抽煙了。 果然, 沒過多久, 這學生就不再“吐唾液”了。

家校互動

家校聯繫, 不可或缺。 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 有的是“在家是個好孩子, 在校是個頑皮生”, 有的則相反。 所以, 我們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 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不是表現在家校的區別, 而是表現在“表裡不一”。 學生雖然大都比較單純, 不善於掩藏, 但個別學生還是可能因為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

甚至截然相反。 這類學生還要通過老師的關愛、溝通, 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瞭解。 曾帶過這樣一個學生:她是班長, 各方面都很優秀。 有一陣子, 她上課時偶爾目光游離, 還有時發呆。 我跟她談心, 她總說“真的沒事, 請老師放心”。 家長說家裡一切正常, 孩子回家也跟往常一樣做家務和功課, 就是有一男生常打電話來, 孩子每次聽電話都有些不耐煩。 憑我的感覺, 這學生是有什麼說不出的事了。 於是, 我在她的周記裡寫上這麼一句話:“你還沒把

我當朋友嗎?”周記發下去後, 她馬上就又交上來了, 只見裡面寫著:“老師, 我真服你了——我可什麼都沒流露出來啊。

是的, 我近來心裡很複雜, 因為我碰到一件說不出來的事啊!我就在周記裡跟你說, 好嗎?”“心門”就要開了——在過後通過幾次周記交流中, 她終於把心掏出來了。 原來, 隔壁班有一男生向她“求愛”了, 說如果她不答應就不讀書了。 她不可能答應, 又擔心那男生真的因此荒廢了學業, 又不敢告訴別人, 怕傷了對方的自尊心, 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找到了“病因”, 我就放心了。 後來, 在我的幫助下, 問題終於得到妥善解決了。

以身作則

每個少年是多麼渴望看到自己的成績, 多麼渴望別人承認他的優點和技藝。 這種願望為精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以身作則, 重中之重。 “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 “身教重于言傳”, 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 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 試想, 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 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站在講臺邊抽煙邊教育學生抽煙如何不好;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 那後果會是怎麼樣呢?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

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 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煞有介事”的老師, 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 多肯定

多肯定孩子

每個人都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大多源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周圍人給他的評價是積極的, 肯定的, 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能行, 就會在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心來。 反之, 如果周圍的人總是給他傳遞一些消極的評價, 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無能感, 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一次小小的讚揚、鼓勵, 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是終生的。

教育方式

教育形式, 切忌單調。 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 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例如,在發現班裡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亂使性子後,我著手組織了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隊會,把瞭解到的案例都編進小品、相聲、短劇等等節目中去。家長也都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是百感交集,學生是愧疚不已。當演到一個問題小品——《這褲子該不該買》時,節目的原型人物泣不成聲,當場向母親認錯。再如,在一次春遊活動中,有一個平時總喜歡搗蛋的學生“開小差”,自個兒到另一個地方活動,惹得大家人心惶惶,四處尋找。找到後,該學生雖然覺得過意不去,但也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針對這一情況,在隨後的一次語文考試中,我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找到小熊了》的童話,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作業後寫出讀後感。文章講的是:在去參加森林運動會的途中,小熊由於好奇心強,四處亂竄,最後迷了路。整個熊隊伍為了找小熊而錯過了比賽機會,熊媽媽還因誤中獵人獸夾而受了重傷。該生在完成這道題時,因想起數學老師為了找他而摔破手臂、鮮血沾滿衣裳的情景,後悔不已,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後感,此後,表現好多了。

總結

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成功的幾率當然也是相當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全體教育者:“小學不但要培養小學生,而且同時培養小先生。這樣的小學才算是現代前進的小學。如果只教小孩讀死書而不肯教人,那麼,它只是一個小小書呆子或一個小小守知奴的製造廠。”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小先生”也是要求我們要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吧。

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例如,在發現班裡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亂使性子後,我著手組織了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隊會,把瞭解到的案例都編進小品、相聲、短劇等等節目中去。家長也都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是百感交集,學生是愧疚不已。當演到一個問題小品——《這褲子該不該買》時,節目的原型人物泣不成聲,當場向母親認錯。再如,在一次春遊活動中,有一個平時總喜歡搗蛋的學生“開小差”,自個兒到另一個地方活動,惹得大家人心惶惶,四處尋找。找到後,該學生雖然覺得過意不去,但也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針對這一情況,在隨後的一次語文考試中,我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找到小熊了》的童話,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作業後寫出讀後感。文章講的是:在去參加森林運動會的途中,小熊由於好奇心強,四處亂竄,最後迷了路。整個熊隊伍為了找小熊而錯過了比賽機會,熊媽媽還因誤中獵人獸夾而受了重傷。該生在完成這道題時,因想起數學老師為了找他而摔破手臂、鮮血沾滿衣裳的情景,後悔不已,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後感,此後,表現好多了。

總結

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成功的幾率當然也是相當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全體教育者:“小學不但要培養小學生,而且同時培養小先生。這樣的小學才算是現代前進的小學。如果只教小孩讀死書而不肯教人,那麼,它只是一個小小書呆子或一個小小守知奴的製造廠。”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小先生”也是要求我們要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