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Qīnɡ Xiānɡ
【別名】草蒿;薑蒿;昆侖草;野雞冠、冠莧、雞冠莧、土雞冠、狐狸尾、指天筆、牛尾巴花、犬尾雞冠花、牛母萵;牛尾行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losia argentea L.
採收和儲藏:夏季來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30-90cm。 全株無毛。 莖直立, 通常上部分枝, 綠色或紅紫色, 具條紋。 單葉互生;葉柄長2-15mm, 或無柄;葉片紙質, 披針形或長圓狀披外形, 長5-9cm, 寬1-3cm, 先端尖或長尖, 基部漸狹且稍下延, 全緣。 花著生甚密, 初為淡紅色, 後變為銀白色, 穗狀花序單生於莖項或分枝頂, 呈圓柱形或圓錐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坡地、路邊、平原較乾燥的向陽處。
資源分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或栽培。
【化學成份】全草含多量草酸(oxalic acid)[1]等。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燥濕清熱;殺蟲止癢;涼血止血。 主濕熱帶下;小便不利;尿濁;泄瀉;陰癢;瘡疥;風瘙身癢;痔瘡;衄血;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場, 10~15g。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青葙, 古人用其莖葉, 以為燥濕清熱殺蟲之用。 蓋苦寒滑利之品,
2.《神農本草經》:主邪氣, 皮膚中熱, 風瘙身癢, 殺三蟲。
3.《名醫別錄》:治惡瘡疥風、痔蝕、下部瘡。
4.《唐本草》:搗汁單服, 大療溫癘、甘NI。
5.《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