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小兒腹瀉怎么辦 肚臍療法可治療

臍療是中醫外治療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神闕穴, 即肚臍, 又名臍中, 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 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神闕穴具有總理人體諸經百脈,

聯絡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竅, 皮肉筋膜的生理特征, 故有“臍為五臟六腑之本, 元氣歸藏之根”之說, 臍療即使不同性味的藥物作用于臍部, 通過對臍部穴位的刺激作用, 經過皮膚滲透、經絡傳導, 激發經脈之氣, 協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功能, 疏通經絡, 促進臟腑氣血運行, 以調節人體氣血陰陽, 扶正祛邪, 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臍療法治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大便稀薄, 便次增多, 黃綠色, 水樣或蛋花湯樣, 常伴有嘔吐、發熱、腹脹等, 多因素體虛弱, 飲食不節, 感受外邪, 脾胃虛寒, 貪食生冷、油膩或貪涼受寒所致。 察其病機, 明其病理, 撮其要旨, 結合小兒腹瀉之特點, 筆者采用臍療法用下列方藥辨證治療小兒腹瀉,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暖臍止瀉散由白胡椒10克, 肉桂6克, 茴香9克, 干姜6克, 公丁香6克組成, 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用。 用于小兒腹瀉屬于虛寒或風寒留中而致腹瀉者。 臨床癥狀表現為:大便清稀, 中多泡沫, 臭氣不甚,

腸鳴腹痛, 或兼惡寒發熱, 舌苔白膩。 用法: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 混均裝瓶備用, 每次取藥末1.5—3克, 以熱醋調成糊狀, 將藥貼于臍部, 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每天換藥1次, 3日為一療程。

健脾止瀉散由公丁香3克, 藿香4.5克, 胡椒6克, 肉桂3克, 白芷6克, 干姜3克組成, 具有溫中健脾止瀉之功用。 用于小兒腹瀉屬于脾虛型或脾腎陽虛者:臨床癥狀表現為:大便稀溏, 多見食后作瀉, 色淡不臭, 時輕時重, 舌淡苔白, 且易反復發作, 或久瀉不止, 食入即瀉, 糞質清稀, 完谷不化, 形寒肢冷, 精神萎靡, 舌淡苔白, 脈細弱。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每次取藥末1.5—3克, 用姜醋調糊貼于臍部, 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每天換藥1次。 亦可根據患兒病情適當延長或縮短貼敷間隔時間。

祛濕止瀉散由川黃連3克, 薤白1.5克, 車前予6克, 沒食子3克, 葛根4.5克組成, 具有清熱燥濕之功用。 用于小兒腹瀉濕熱型效果顯著, 臨床癥狀表現為:瀉下稀薄, 水分較多, 糞色深黃而臭, 或見少許黏液, 腹部時感疼痛, 食欲不振, 或伴泛惡, 肢體倦怠, 發熱或不發熱,

口渴, 小便短黃, 舌苔黃膩。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每次取藥末1.5~3克, 用姜醋調糊貼于臍部, 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每日1次。

消積止瀉散由焦山楂10克, 蒼術9克, 吳茱萸4.5克, 雞內金6克, 萊菔子6克, 雞血藤10克組成, 具有消食化積止瀉之功用。 用于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者, 臨床癥狀表現為:脘腹脹滿, 肚腹作痛, 痛則欲瀉, 瀉后痛減, 糞便酸臭, 或如敗卵, 噯氣酸餿, 或欲嘔吐, 不思乳食, 夜臥不安, 舌苔厚膩, 或微黃。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每次取藥末1.5~3克, 用蜂蜜調糊貼于臍部, 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