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苤藍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Piě Lán

【別名】芥藍、擘藍(《農政全書》), 茄連、撇藍(《延綏鎮志》), 玉蔓青(《山西通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球莖甘藍的球狀莖。 4~7月播種者, 夏、秋采;9月播種者, 冬、春采。

【原形態】二年生粗壯直立草本, 高30~60釐米。 全株光滑無毛。 莖短, 離地面2~4釐米處, 開始膨大而成為一堅硬的、長橢圓形、球形或扁球形、具葉的肉質球莖, 直徑5~10釐米, 或過之;外皮通常淡綠色, 亦有綠色或紫色者, 內部的肉白色。 葉長20~40釐米, 其中有1/2~1/3為葉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 光滑, 被有白粉, 邊緣有明顯的齒或缺刻, 近基部通常有1~2裂片;花莖上的葉似莖葉而較小,

葉柄柔弱。 花黃白色;排列成長的總狀花序;萼片4, 狹而直立;花瓣4, 展開如十字形;雄蕊4強;雌蕊1, 子房上位, 柱頭頭狀。 角果長圓柱形, 喙常很短, 且於基部膨大。 種子小, 球形, 徑1~2毫米, 有極小的窩點。 花期春季。

【生境分佈】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以北方較為普遍。

【化學成份】苤藍每市斤(市品)含蛋白質5.9克, 糖11克, 粗纖維4.1克, 灰分3.3克;鈣81毫克, 磷122毫克, 鐵1.1毫克, 胡蘿蔔素微量, 硫胺素0.19毫克, 核黃素0.07毫克, 尼克酸1.5毫克, 維生素C-152毫克。

【性味】

甘辛, 涼。

①《滇南本草》:味辛澀。

②《本草求原》:甘辛, 冷, 無毒。

【功能主治】

治小便淋濁, 大便下血, 腫毒, 腦漏。

①《滇南本草》:治脾虛火盛, 中膈存痰, 腹內冷疼, 小便淋濁;又治大麻風疥癩之疾;生食止渴化痰, 煎服治大腸下血;燒灰為末, 治腦漏;吹鼻治中風不語。

皮能止渴淋。

②《綱目拾遺》:解煤毒。

③《本草求原》:寬胸, 解酒。

④《四川中藥志》:利水消腫, 和脾。 治熱毒風腫;外用塗腫毒。

⑤《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兩;生食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搗敷、研末吹鼻。

【注意】《本草求原》:耗氣損血, 病後及患瘡忌之。

【附方】治陰囊腫大如鬥:苤藍、商陸, 切片搗絨外敷。 (《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