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藥膳食療的禁忌
導語:提到養生就不得不提食療, 藥補不如食補, 養生調理的關鍵還在於食補, 但是食療養生也是需要遵循規律的, 藥膳也不是亂吃的, 這裡中醫藥大學教授為您解除藥膳如何吃的疑慮。
食療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手段, 歷史不少醫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很多中醫古籍中都有詳細記載。 在第三屆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的百姓健康大講堂上,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魯兆麟為百姓解讀食療養生。
食療養生源遠流長
魯兆麟介紹, 在中醫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眾醫家積累了很多的食療養生經驗。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張從正, 一生善長祛邪, 他主張人身氣血以流通為貴, 主張藥補不如食補, 強調“治病當用藥攻, 養生當用食補”。 孟詵的《食療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朱橚的《救荒本草》中, 都對食療養生有所記載。 此外,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專列“食治篇”,
中醫對食物的認識和藥物一樣, 都講究性味歸經:四性有寒、熱、溫、涼的不同, 五味有酸、苦、甘、辛、鹹的區別。 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的“五入”理論。 魯兆麟總結, 中醫的食療是以食物的性味組合來調整人體的不同狀態, 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其原則就是“辨證施食”, 即根據每個人的具體身體情況, 選用適合自己的飲食。 中醫食療的基本法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因此, 服用哪些食物對健康有益, 是要經過一個辨識過程。
中國老百姓最關心的莫過於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住、行,
#p#副標題#e#
藥膳不可盲目食用
我們都知道, 藥物與食物都有一定的共性, 古人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述藥物與食物的特性與作用, 因此可以認為在中醫的理論中, 對食物的認知也與中藥的認知是一致的。 《食療本草》就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專門介紹食物的功效與應用的著作。 正是以上種種, 讓人意識到, 藥食非兒戲, 對於食物同樣需要注意適當選擇與適度應用問題。
民間有一句話, 叫作“是藥三分毒”, 也就是說, 藥物是不能隨便服用的, 如果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服用, 不僅不會對健康有益, 反而有害。 即說藥物在應用不適當的時候, 會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這就是中藥的“毒”。 並非每一味中藥只要使用就一定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它更多的是強調藥物對人體整體狀態的不對應性。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 “是食三分毒”呢?我們都知道, 食物是無毒的, 但並不等於無害, 比如每個人的食量是不同的, 過量飲食就會導致人體的不適, 或者說不適當的飲食是很多種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 這已經是醫生與廣大群眾的共識。
魯兆麟教授舉了這樣一些例子:白糖和紅糖, 雖同屬糖類,
中醫強調要辨證論治、辨證用藥, 中藥不可濫用, 同樣藥膳不可亂食。 在有足夠專業知識的情況下, 充分瞭解自己身體狀況的情況下,有目的有選擇地食用藥膳對於改善健康狀態有一定的説明。而盲目的、不科學地食用,很可能起不到預想的作用,甚至與本意南轅北轍。(記者 胡彬)
充分瞭解自己身體狀況的情況下,有目的有選擇地食用藥膳對於改善健康狀態有一定的説明。而盲目的、不科學地食用,很可能起不到預想的作用,甚至與本意南轅北轍。(記者 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