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長息肉患者謹防癌變
看個痔瘡為何要做腸鏡?部分患者存有這個疑慮。 然而, 正因“多此一舉”, 解放軍458醫院肛腸外科最近發現了四例腸息肉, 病理活檢發現為大腸癌。 專家提醒,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直腸癌)大多由腸息肉演變而來, 一旦腸裡面有息肉, 就跟癌沾上邊了。 而通過腸鏡的檢查, 儘早發現並切除息肉, 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有息肉必須要切除
腸息肉是指大腸腔內粘膜表面隆起, 導致局部增生的一類病變。 它分為好多種, 有腺瘤性腸息肉、炎性腸息肉、增生性腸息肉、錯構瘤息肉、淋巴性腸息肉等。 醫學界發現, 炎性腸息肉、錯構瘤息肉、淋巴性息肉跟腸癌關係不大;增生性腸息肉跟腸癌關係稍大;而腺瘤性腸息肉則是癌前病變。
解放軍458醫院肛腸外科主任施章時表示, 腺瘤性腸息肉越大, 惡變的可能也越大。 一個2釐米以上的腺瘤性腸息肉, 癌變幾率約為25%-50%。 一個1-2釐米的腺瘤性腸息肉癌變幾率為5%左右。 所以, 腺瘤性腸息肉仿佛是埋伏在體內的“定時炸彈”, 搞不清多少年後啟動開關, 開啟“腫瘤模式”。
腸息肉為何會轉變為大腸癌呢?施章時解釋說, 這受綜合因素影響, 可能與基因變異, 長期喜好油煎、煙熏、火烤等烹飪方式, 抽煙, 喝酒, 反復腹瀉、便秘, 過度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關。 這些因素同樣可能是腸息肉的致病因素。
而腸鏡檢查一旦發現腸內有息肉,
專家提醒, 雖然只有腺瘤性腸息肉跟大腸癌的關聯度最高, 其他種類的腸息肉也不能完全排除癌變的可能性, 加上息肉本身也會引起不適, 因此建議都切掉。 息肉切除後, 隨診很重要。 患者應該隔一年再做一次腸鏡檢查, 如果沒問題, 隔三年再做腸鏡檢查。 這是因為腸道長達1.5-2米, 可能不僅只有這一個息肉, 也不排除沒切除乾淨的可能性。
腸鏡檢查要提倡
無論哪種腸息肉, 早期都沒有不適表現。
近期接觸的四個案例讓施章時印象深刻, 因為他們幾個人有個共性:年紀在60歲以上;因痔瘡或肛瘺就醫;做腸鏡發現有息肉;取息肉組織活檢後發現, 表面是息肉, 實際為息肉階段的癌變。 “我們將息肉切掉, 解除了隱患, 等於一項檢查及時攔截了四個癌症。 ”施章時說。
據瞭解, 比起胰腺癌、肝癌等“兇險”的癌症, 大腸癌的生存率非常高。 及時發現和治療, 有90%的大腸癌病人可以得救。
施章時表示, 大腸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 因此40歲以上且從未做過腸鏡的人要做一次腸鏡檢查。 而老年朋友更應該多關注腸道健康, 別把腸道、肛周的問題都歸結為痔瘡。 60歲以上有大便出血、腹脹等問題, 一定要做腸鏡檢查。
生活中, 不少人因怕痛排斥做腸鏡檢查。 對此, 專家表示, 腸鏡檢查時確實可能會牽拉腸道引起患者的不適甚至疼痛感, 但大家可以選擇無痛的全麻檢查。 對有基礎疾病的高齡者, 醫生也會在進行評估後使用麻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