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性命之學與整體觀

隨著歷史的發展, 人的社會屬性和人的生理屬性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 小宇宙不得不分為兩個層面, 這就是中宇宙(社會)和小宇宙(個人)的來歷, 因此唐宋以降, 對先前以“神”“形”表達的人體生命系統關係更多地用“性”“命”加以詮釋。 把作為個體人的物質基礎“形”代之以“命”。 而“神”則以“性”來專述。 從此, 氣功的學問也稱之為“性命之學”, 而形神協調則更多地作為社會健康發展的度量。 “性命之學”的發展使得氣功學有了長足進步。 雖然性和命的意義有別, 但難以分割;如同磁鐵的南北極一般, 無論你如何分割磁鐵,

南北極始終存在。 很難想像只有智慧而沒有肉體的人體生命;同樣, 也很難想像沒有意識活動而只有肉體的人體生命, 即便有也只是“行屍走肉”。 所以古人說“性無命不立, 命無性不存”, 又說:“賢人之學, 存心以養性, 修身以立命”。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 性命既不可分割, 卻又有明確的區別, 因而, “養性”和“修命”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何謂“修命”?簡言之, 以改善人體生命物質基礎為主要目標的氣功修煉法。 何謂“養性”?簡言之, 以開發智慧為目的的氣功修煉法。 其實氣功修煉, 最終要達到的是祛病延年和開聰益智的雙重目的, 按理應做到“性命雙修”。 “性功”、“命功”孰優孰劣, 孰重孰輕, 何爭之有?問題出在初學者下手功夫的選擇。 由於初學者身體素質和接受能力千差萬別。

故爾, 訓練有素的氣功教育家出於因材施教的需要, 在制訂教學計畫和選擇入門途徑時因人而異。 因此, 訓練內容的偏“性”或偏“命”也就無可厚非。 由此而引發的千功萬法並立的繁榮局面, 應該說是整體觀指導下, 養生之道人性化、個性化的特有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