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

中藥常識 貝母的種類及鑒別方法

貝母具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等多種功效, 是常見的中藥材, 由於貝母療效好貨源緊張, 市面上有很多假冒偽劣品, 下面就教大家鑒別貝母偽劣的方法。

正品

川貝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 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為“松貝”和“青貝”, 後者習稱“爐貝”。

1、青貝:因其過去集散於四川青川縣附近故稱青貝。 本品類扁球形, 高0.4~1.4cm, 直徑0.4~1.6cm。 外層兩枚鱗瓣大小形態相近, 相對抱合, 在頂端形成裂口。 鱗瓣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底部鈍圓。 氣微, 味微苦。

2、爐貝:因其集散於打劍爐故名之。 本品外形呈長圓錐形, 高0.7~2.5cm, 直徑0.5~2.5cm, 在川貝中個體最大。 外表類白色或淺黃棕色, 有的具棕色斑點, 俗稱“虎皮斑”。 外層兩枚鱗瓣, 大小相近, 在頂端形成略尖的裂口, 內有小鱗葉及心芽。 質地不如上兩種川貝堅實, 斷面較粗糙。 氣微, 味微苦。

3、松貝:因其過去集散于四川松潘縣附近,

所以稱為松貝。 本品外形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 高0.3~0.8cm, 直徑0.3~0.9cm。 因其如豆如珠, 又稱“珍珠貝”、“米貝”。 表面類白色, 外有鱗瓣2枚, 大瓣緊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俗稱“懷中抱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或小鱗葉1~2枚;頂端閉合, 稍尖或鈍圓, 底部平, 微凹入, 中心有鱗莖盤, 偶有殘存鬚根, 習稱“蒜泥點”或“蒜泥蒂”。 質地堅硬且脆, 斷面白色, 富粉性。 氣微, 味微苦。

地方慣用品

據報導, 全國有幾十種貝母屬植物的鱗莖作貝母入藥。 有的已收入部頒標準, 如湖北貝母;有的在藥典中被另立門戶, 如平貝、伊貝。 其鑒別要點如下。

1、伊貝:為百合科新疆貝母或伊犁貝母的乾燥鱗莖。 新疆貝母為扁球形, 高0.5~1.5cm。 表面類白色,

光滑。 外層鱗葉2瓣, 月牙形, 肥厚, 大小相近而緊靠。 頂端平展而開裂, 基部鈍圓, 內有較大的鱗葉及殘莖、心芽各1枚。 質硬而脆, 斷面白色, 粉性。 本品常混作青貝, 應注意鑒別。 伊犁貝母呈圓錐形, 較大, 表面稍粗糙, 淡黃白色。 外層鱗葉心臟形, 肥大, 一片較大, 或近等大, 抱合。 頂端稍尖, 少有開裂, 基部微凹陷。

2、湖北貝母:為百合科湖北貝母的乾燥鱗莖, 又稱板貝。 本品呈扁圓球形, 高0.8~2.2cm, 直徑0.8~3.5cm, 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 外層有鱗瓣2枚, 肥厚, 略呈腎形, 或大小懸殊, 大瓣緊抱小瓣, 頂端閉合或開裂。 內有鱗葉2~6枚及幹縮的殘莖。 基部內陷呈窩狀, 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數鬚根。 外層單瓣鱗葉呈元寶形, 長2.5~3.2cm, 直徑1.8~2cm。 質脆, 斷面類白色, 富粉性。 氣微, 味苦。

3、平貝:為百合科平貝母的乾燥鱗莖。

商品多來源於栽培, 主產東北。 本品外形扁球狀, 形如算盤珠, 高0.5~1cm, 直徑0.6~2cm 。 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 外層有鱗葉兩瓣, 肥厚飽滿, 大小相近或一片較大, 互相抱合, 頂端微平或微凹入, 稍開裂。 中央鱗片小, 質堅實而脆, 富粉性。 平貝與川貝最大的區別在於平貝較川貝大, 扁平不圓, 色常不白, 味苦。 近來有用小粒平貝充松貝者, 其直徑僅約0.5cm, 呈圓錐形, 形似松貝, 但頂端較圓, 鱗葉兩瓣大小亦極懸殊, 大抱小, 但小鱗葉僅呈米粒樣, 只在中部顯現, 多不到基部(不似松貝之懷中抱月形)。 味苦。

混偽品

常見的川貝混偽品有一輪貝母、東貝母及草貝母等, 鑒別要點如下:

1、一輪貝母:本品呈扁球形, 直徑約1cm。 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 外層鱗瓣多枚,

肥厚, 輪生, 頂端開裂。 中央有小鱗葉和心芽。 斷面白色, 粉性。 氣微, 味苦, 有毒。

2、東貝母:本品呈扁球形, 直徑1~2.5cm, 高1~1.5cm。 表面類白色, 外層兩枚鱗葉肥厚, 對合, 中央有皺縮的小鱗葉2~3片及幹縮的殘莖。 質實而脆, 易折斷, 斷面白色, 粉性。 氣微, 味苦。

3、草貝母:主產于四川和雲南, 即麗江山慈菇的球莖, 俗稱為草貝母。 有誤當貝母服用造成死亡的事故發生。 球莖呈短圓錐形, 高1~1.5cm, 直徑0.8~2cm, 頂端漸尖, 底部呈臍狀凹入或平截。 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 光滑;一側有一處從基部伸至頂端的縱溝。 質堅硬, 斷面角質樣或略帶粉質, 類白色或黃白色, 味苦而麻, 有大毒。

綜上所述, 松貝與青貝的明顯區別在於松貝的兩個鱗瓣大小懸殊而青貝的大小相近;爐貝個體最大,

呈長圓錐形, 色顯黃白, 或有“虎皮斑”。 川貝均以質堅實, 粉性足, 色白者為佳。 另外, 一輪貝母及草貝母均有毒, 須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