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醫如何治便秘呢

藥膳既然含有中藥, 也意味著需要根據中醫藥理論指導來選藥配膳, 以達到更好效果。

中醫認為病有病性, 藥有藥性, 食有食性。 藥食同源, 可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人體偏性。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 對於結合中藥偏性和食物偏性製作的藥膳同樣遵循這一理論, 醫師或營養師需根據疾病不同發病機理, 辨證用膳, 以食物為主, 加上有特殊功能的藥物配伍, 做成膳食, 來調節人體氣血陰陽平衡, 恢復臟腑功能。

如便秘, 中醫認為是由過食辛熱之品, 胃腸積熱;或熱病傷津, 腸道失於濡潤;或情志所傷, 久坐少動,

氣機不利;或氣血陰陽虧損, 大腸傳送無力所致。 故可分為實熱便秘、氣滯便秘、氣虛便秘、血虛便秘、陰虛便秘、陽虛便秘六種證型。 選用藥膳時要根據證候。

實熱便秘:表現為大便幹結、小便短赤, 面赤身熱, 或腹脹、腹痛, 口幹、口臭等症狀, 可選用決明子、番瀉葉、蘆薈等清熱瀉火通便之品作為藥膳輔料。 如決明燉茄子:決明子煎汁備用, 茄子油炒後, 放入藥汁及適量佐料燉熟即可。

氣滯便秘:表現為大便秘結, 噯氣頻繁, 胸脅脹滿, 腹中脹痛, 飲食減少等症狀, 可選用陳皮、木香、枳實、佛手、白蘿蔔、丁香、刀豆、小茴香等理氣之品作為藥膳輔料。 如油燜枳實蘿蔔:枳實10g煎汁備用, 再將蘿蔔切塊, 用豬油煸, 加蝦米, 澆藥汁適量, 煨至極爛, 加蔥、薑絲、鹽適量即可。

氣虛便秘:表現為雖有便意, 臨廁無力排出, 用力則汗出氣短, 便後疲乏, 神疲倦怠等症狀, 可選用黃芪、木香、黨參、白術、山藥、蜂蜜、大棗、白扁豆等補益脾氣之品作為藥膳輔料。 如黃芪蘇麻粥:先將黃芪10g、紫蘇子50g、火麻仁50g洗淨, 烘乾, 打成細末, 倒入300m1溫水, 用力攪勻, 待粗粒下沉時, 取上層藥汁備用。 洗淨250g粳米, 以藥汁煮粥。

血虛便秘:表現為大便幹結, 面色無華, 頭暈目眩, 心悸健忘等證, 可選用柏子仁、當歸、何首烏、熟地黃、白芍、龍眼肉、大棗等補益精血之品作為藥膳輔料。 如首烏紅棗粥:何首烏50g, 大棗3枚, 冰糖30g, 粳米100g。 先將何首烏煎汁去渣, 與淘乾淨的粳米、大棗入鍋, 加水適量, 用旺火燒開, 再用文火熬煮成粥, 加入冰糖即成。

陰虛便秘:大便幹結,

如羊屎狀, 形體消瘦, 兩顴潮紅, 心煩少寐, 潮熱盜汗, 腰膝酸軟等症狀, 可選用黃精、百合、黑芝麻、墨旱蓮、五竹、桑椹、火麻仁、玄參、麥冬等養陰潤燥之品作為藥膳輔料。 如桑椹芝麻糕:先將60g黑芝麻炒香, 桑椹30g、火麻仁10g洗淨入鍋煎汁去渣, 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放入盆內, 加藥汁及適量清水做成糕, 在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籠蒸15~20分鐘即成。 早餐食用。

陽虛便秘:表現為大便艱澀, 排出困難, 小便清長, 四肢不溫, 喜熱畏寒, 腹中冷痛, 或腰脊酸冷等症狀, 可選用肉蓯蓉、鎖陽、胡桃仁、當歸、沙苑子、菟絲子等溫補腎陽之品作為藥膳輔料。 如鎖陽紅糖飲:鎖陽15g水煎留汁去渣, 加紅糖適量。

施膳時應在中醫師和營養師指導下根據個體特點辨證配膳,

以求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