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白茅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Bái Máo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Lalang Grass

【別名】菅花、茅花、茅盔花、茅針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采收和儲藏:4-5月花盛開前采收。 摘下帶莖的花穗, 曬干。

【原形態】白茅, 多年生草本。 高20-100cm。 根莖白色, 匍匐橫走, 密被鱗片。 稈從生, 直產, 圓柱形, 光滑無毛, 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 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根出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 寬3-8mm, 葉鞘褐色, 無毛, 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 具短葉舌。 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 頂生, 圓筒狀, 長5-20cm, 寬1-2.5cm;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 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 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 另一小穗的梗較短;花兩性, 每小穗具1花, 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 具3-4脈, 第2穎較寬, 具4-6脈;稃膜質, 無毛, 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 內稃短, 第2外稃披針形, 與內稃等長;雄蕊2, 花藥黃色, 長約3mm;雌蕊1, 具較長的花柱,

柱頭羽毛狀。 穎果橢圓形, 暗褐色, 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干燥的花穗呈圓柱形, 長5-20cm, 小穗基部和穎片密被細長絲狀毛, 占花穗的絕大部分, 灰白色, 質輕而柔軟, 若棉絮狀。 小穗黃褐色, 介于細長絲狀毛中, 不易脫落, 外穎矩圓狀披針形, 膜質;雌蕊花柱2裂, 裂片線形, 裂片上著生黃棕色毛。 花序柄圓柱形, 青綠色。 氣微, 味淡。 以干燥、潔白、無葉、柄短者為佳。

【藥理作用】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劑0.5g/kg, 共服3天, 服藥的第5天起, 凝血和出血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 作用可維持數天。 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臺盼蘭滲透試驗)。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止血;定痛。 主吐血;衄血;刀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罨敷或塞鼻。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衄血, 吐血, 灸瘡。

2.《日華子本草》:罯刀箭瘡, 止血并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