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肝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ā Yú Gān
【來源】
藥材基源:為六鰓鯊科動物扁頭哈那鯊及其他鯊魚的肝臟或肝臟經提煉而得的魚肝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otorhynchus platycephalus
採收和儲藏:捕撈後剖腹取肝, 鮮用。 或將肝臟消毒, 在0℃左右脫去總值發固體脂肪, 提煉成油狀液體。
【原形態】扁頭哈那鯊, 體長一般達2-3m, 前部較粗大, 後部漸細小, 尾狹長。 頭扁寬, 前緣廣圓, 吻中長, 約為頭長的1/4。 眼長圓形, 無瞬膜。 鼻孔中大, 下側位, 前鼻瓣後部圓, 突出。 口寬大, 廣弧形, 下唇褐發達, 褐溝後延。 上下頜牙側扁, 上頜無小齒頭1-3個。 下頜正中牙1個, 其中央無齒頭, 兩側各具小齒頭3個;下頜每側6牙, 牙梳狀, 具5-6齒頭。 噴水孔小, 圓形, 上側位, 距第1鰓孔比距眼為近。 鰓孔7個, 寬大, 下部伸達腹面, 向後漸小, 最後1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 背鰭1個, 後位, 起點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 胸鰭較大, 外角和裡角鈍尖。 腹鰭與背鰭約等大, 臀鰭小於背鰭。 尾鰭甚長,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于近海底層, 主食中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 卵胎生, 每胎產仔10餘尾。
資源分佈:我國分佈于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 黃海產量較大。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為黃色至橙紅色的澄明液體;微有特異的魚腥臭, 但無敗油臭。 本品多溶在精煉的植物油中與氯信、乙醚能任意混合, 在乙醇中微溶。
【化學成份】
灰星鯊肝含大量脂肪油、維生素(vitamin)A、多種酶類。 酶類有乙醯畏酶A硫解酶(acetoacetyl-CoA thiolase), 谷氨酸丙酮酸轉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脂類以磷脂(phospholipid), 三醯基甘油(triacylglycerol)為主, 尚含膽甾醇(cholesterol), 游離脂肪酸(fatty acid)等。
鯨鯊(Rhincodon typus)的肝占體重的15%, 含油61.6%。 脂肪酸中含C15-C16酸,
黑鰭基齒鯊肝占體重的10%-15%, 肝油含量40%-75%, 維生素A含量可達2萬國際單位。 肝含氮108.4-117.4mg/g, 脫油肝臟含氮124.2-131.7mg/g, 含硫胺素(thiamine), 核黃素(riboflavin), 煙酸(nicotinic acid), 維生素B6, 泛酸(panthotenic acid), 生物素(biotin), 葉酸(folic acid), 維生素B12, 膽鹼(choline), 肌醇(inositol)。 多數鯊魚肝含角鯊烯(squalene)1%以上。
黑印真鯊的肝含加毒素(ciguatoxin)類物質, 為脂溶性具季胺氮、羥基, 羰基的脂質, 相對分子品質1500左右。 還含維生素B12、A, 角鯊烯等。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C57BL/6小鼠灌胃30%姥鯊魚肝油乳可使小鼠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強, 碳粒廓清指數明顯增大, 對致敏小鼠可使血清中抗體生成和T淋巴細胞增多, 細胞免疫功能增強。
2.抗腫瘤作用, 體外伊紅染色法實驗表明50%鯨鯊肝油乳劑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 體內實驗, 腹腔注射50%鯨鯊肝油乳劑, 每日1次, 連續7天, 稱瘤重, 實驗結果表明對小鼠移植性S180實體瘤抑制作用明顯, 抑制率有明顯的劑量依賴關係。 30%姥鯊肝油乳劑在15-30ml/kg的劑量範圍內, 通過對S180、HepA、Lewis等3種小鼠移植性實體型腫瘤實驗最高抑制率分別為58%、55%、49%。 角鯊烯與角鯊烯-2, 3-乙乾杯烹主的製劑, 抗癌效果好, 口服給藥連續服用無副反應, 並可防止癌向肺部轉移。
3.解毒作用, 角鯊烯有多種解毒作用。
4.毒性, 小鼠靜注50%鯨鯊魚肝油乳劑的LD50為14304mg/kg, 臟器病理檢查結果,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品適量, 加氯信稀釋成每1ml中含維生素養A10-20u的溶液, 取出1ml, 加三氯化銻的氯信溶液(1-4)2ml, 即顯藍色至藍紫色, 放置後, 色漸消褪。
(2)酸度檢查, 取乙醇與乙醚各15ml, 置錐形瓶中加酚酞指示液3滴, 加本品2g, 加熱回流10min, 放冷, 精密加氫氧化鈉液(0.1mol/L)1ml, 應顯淡紅色。
【性味】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健脾補氣;養肝明目;解毒斂瘡。 主眼結膜乾燥症;夜盲症;軟骨病;燙火傷;皮膚潰瘍;外傷創面久不愈
【用法用量】內服:鮮品煎湯, 30-60g;魚肝油, 10-30ml。 外用:魚肝油適量, 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