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單側腫大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人體內是不能缺少任何一種營養元素的, 就是因為一旦缺乏這些營養元素, 就可能引發比較嚴重的疾病。 比如在多年以前, 人們因為身體內缺乏足夠的碘, 所以會患上粗脖子病。 不過, 一些朋友雖然脖子不算很粗, 但是有一側卻出現了腫大的情況。 那麼脖子單側腫大到底是什麼原因?
病因
頸部腫塊按病因可分為先天性疾病、炎性腫塊、腫瘤三類。
臨床表現
頸部炎症腫塊病程多為7天, 頸部腫瘤性腫塊病程多為7個月, 頸部先天性畸形腫塊病程多為7年。
從年齡上來看, 嬰幼兒患者多為先天性腫塊, 如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囊性水瘤等;青少年患者多為炎性淋巴結腫大;青壯年和中年患者應警惕惡性腫瘤;老年者多為轉移性惡性腫瘤。
從部位上來看, 甲狀舌骨囊腫和甲狀腺腫物常位於頸部中線區域, 鰓裂囊腫、涎腺腫物、頸部神經鞘瘤、頸動脈體瘤常位於頸側區域,
從腫瘤的性質來說, 頸部惡性腫瘤一般較硬, 活動度差。 頸部轉移癌可出現多個腫塊, 壓痛不十分明顯。 頸部良性腫物一般質地中等, 邊界清楚, 活動度可。 鰓裂囊腫、囊性水瘤、表皮樣囊腫為囊性腫物,
頸部炎性腫塊有紅腫熱痛症狀, 急性者有全身症狀, 有發熱、乏力、食欲減退、白細胞總數升高。 膿腫形成時, 局部皮膚有明顯壓痛點及凹陷性水腫, 淺在的膿腫可以查出明顯的波動感。
頸部先天性腫塊, 包括甲狀舌骨囊腫、鰓裂囊腫。 甲狀舌骨囊腫多位於頸前中線, 多位於甲狀舌骨膜及甲狀輭骨;腫塊囊性, 隨吞咽上下活動。 鰓裂囊腫及瘺管多為單側, 少數為雙側。 部分患者在出生時即被發現, 但大部分患者通常因囊腫增大或感染至青少年時才被發現。 腫塊觸之較柔軟且有波動感, 合併感染時形成膿腫, 可自行破裂, 成為引流性竇道。 有鰓裂瘺管的病例其外口通常很小, 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緣, 可從外口間歇性牛奶樣、黏液樣或膿樣物。 鰓裂囊腫及瘺管的位置及走行依其來源不同的鰓裂或鰓囊而不同。 頸部神經鞘瘤生長緩慢, 病史較長。 頸部神經鞘瘤常呈圓形或橢圓形, 有時呈分葉狀, 觸之較韌、邊界清楚、表面光滑。
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 邊界較清楚, 質地韌。 腫物表面可觸及頸動脈搏動, 聽診可問及血管雜音。 當腫瘤侵犯或壓迫迷走神經時, 可出現聲音嘶啞及進食嗆咳;累及交感神經, 可致患側瞳孔縮小, 瞼裂變小, 患側面部出汗減少或無汗;若舌下神經受損, 則出現患側舌肌萎縮, 伸舌時舌偏向健側。 頸部惡性腫塊, 以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常見。 頸部淋巴結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大多發生于中年以上的成人。 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頸部進行性增大的無痛性腫塊。 發病初期多為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