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養生不僅要補還要守?守住六處實則養生

養生不僅要補還是守?守住六處實則養生

健康長壽是人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和美好心願, 如今很多人重視養生, 不管自身體質虛實, 看到市面上種類繁多的補品就“躍躍欲試”。

其實, 養生要補更要守, “守住”身體裡的精、氣、神, 讓這些精微物質充分發揮作用, 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以下幾種情況尤其注意。

一、話多耗氣傷津

中醫認為, “多話語則耗氣”, 如果長期從事教師、話劇演員等用嗓過度的職業, 很容易耗氣傷津, 頻頻出現口乾咽燥等症狀, 或咽炎、喉炎、聲帶息肉等疾病。

此時若用甘寒的膨大海、麥冬等泡水, 只能暫時緩解症狀, 還可能因藥物寒涼而損傷脾胃。 這是因為只補陰, 忽視了益氣的重要性。 這種情況下, 首先應當少說話, 減少用嗓, 守固氣陰;如實在無法避免, 可在膨大海、麥冬基礎上稍加太子參、蜂蜜等, 可益氣生津。

二、熬夜傷血

中醫認為,

與無形的陽氣相比, 有形血液屬陰。 “晝則養陽, 夜則養陰”, 夜晚是養陰血的重要時間。 如果經常熬夜, 或因各種原因長期晝夜顛倒, 會導致陰血耗傷而出現健忘、脫髮、月經不調等症狀。 此時最需要做的不是服用阿膠等補血之品, 而是立刻調整作息, 守護陰血;其次, 可在睡前熱水泡腳, 能夠引火歸元, 促進睡眠;再次, 可以將龍眼、紅棗、百合等配小麥熬粥, 以養血助眠。

三、縱欲傷精

腎精來源於先天, 又有賴於後天的水谷滋養, 它在人體起著生殖繁衍、充養髓骨和調節全身機能的作用。 房勞縱欲而傷精者, 不僅會表現出生殖方面的異常, 還可見骨軟乏力、腦空無物和身體溫度感覺異常等表現。

在這方面, 中醫養生提倡“守精”:首先要做到節欲保精;其次應適當參加戶外活動, 疏理肝氣, 健運脾胃, 以後天養先天;此外, 還可以用黑豆、薏米、核桃等煮粥調養。

四、過勞耗氣

合理的勞作, 有利於疏通氣血、活動筋骨、增強體力, 但違背常規過度勞作, 就會影響到健康。 中醫認為, “生病起於過用”, 只有勞逸適度,

做到“形勞而不倦”, 才能守住正氣, 維持體內平衡狀態, 達到健康長壽。

五、思慮傷神

過度思慮容易耗傷心神, 導致心神失養, 整日恍惚不寧。

中醫認為, 驚、恐能抑制思, 可以準備一些“小驚喜”, 暫時讓人從思慮中脫離出來。

平時適當放空自己, 出去散散步,

舒暢心情, 多吃一些瓜類豆類等疏肝健脾的食物, 對守神有一定幫助。

六、悲則氣消

《黃帝內經》認為, “悲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榮衛不散, 熱氣在中, 故氣消矣。 ”

這句話是說, 過度悲傷會導致心肺之氣消耗。 一般悲傷愛哭的人, 就比較容易神色黯淡體質差, 這是心肺之氣被傷的表現。

在生活中, 應當學會調暢情志, 防止過悲傷氣, 可運用《內經》五情相勝理論, “喜勝悲”, 在人悲傷時, 儘量用能調動喜悅情緒的事物緩解其悲傷, 比如講講笑話, 外出欣賞美景等, 分散其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