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顱內動脈瘤

概述
此病多因腦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血管炎與動脈瘤的發生與發展有關。

病因
腦動脈瘤多見於腦底動脈分叉之處。 按其發病部位, 4/5位於腦底動脈環前半, 以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前交通動脈者多見, 尚見於大腦中動脈或大腦前動脈的分支;腦底動脈環後半者約占1/5, 發生於椎基底動脈、大腦後動脈及其分支。 囊狀動脈瘤多見, 大小不一, 直徑14mm以下為小型, 15~24mm者為大型, 25mm以上者為巨型。 外傷也可引起動脈瘤, 但較少見。


症狀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中80%是由動脈瘤破裂引起的。

動脈瘤破裂時, 常有前驅症狀如頭痛, 繼之發生出血症狀, 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噁心嘔吐等腦膜刺激征, 隨之出現顱內壓增高。 可伴有意識障礙和相應部位的神經定位症狀。 動脈瘤出血形成較大血腫者, 病情多急劇惡化, 出現腦疝危象。 據統計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 死亡率高達30~40%, 其中半數在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 存活的病例, 1/3可發生再次出血。

檢查
腦血管造影是最確切的輔助診斷方法, 應行全腦血管造影, 瞭解動脈瘤是否多發。 CT掃描有時可以顯示出動脈瘤病灶。 MRI檢查不僅可顯示出動脈瘤, 有時尚可見到附壁血栓。 一旦診斷為腦動脈瘤, 應採取手術治療, 以求根治, 避免大出血危險。

治療
目前多採用開顱直接處理動脈瘤的手術方法。

用特製的動脈瘤夾, 夾閉動脈瘤頸部, 並保護載瘤動脈的通暢性。 如動脈瘤基底過大或呈梭形, 無法夾閉, 其側支迴圈良好者, 可將載瘤動脈結紮, 行動脈瘤孤立術, 或只採用肌片, 生物膠加固動脈瘤壁的方法。 尚可採用動脈內栓塞治療, 自動脈內插管至動脈瘤開口處, 將動脈瘤用球囊或彈簧栓等將動脈瘤閉塞, 以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