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湯方歌
膈下逐瘀湯, 中醫方劑名。 源于《醫林改錯》卷下。 具備活血化瘀逐瘀, 破癥消結之作用。 主冶堆積痞塊, 痛不變處, 臥則腹墜, 及腎瀉、久瀉由淤血引發者。 癥見膈下產生痞塊、痛點不變、臥則腹墜、久瀉不止。 臨床醫學常見來醫治漫性活動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宮外孕不孕癥等歸屬于血淤氣滯血瘀的癥狀。
名字
膈下逐瘀湯
出處
《醫林改錯》卷下
構成
靈脂、川芎、羌活、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元胡、甘草、香附、玫瑰花、枳殼
功能
活血化瘀逐瘀, 破癥消結
主冶
堆積痞塊, 痛不變處, 臥則腹墜, 及腎瀉、久瀉由淤血引發者
歌訣
下逐瘀桃牡丹花, 川芎枳殼元胡甘;赤芍烏藥五靈脂, 羌活玫瑰花香附煎。
構成
靈脂(炒)二錢(6g)、川芎三錢三(9g)、羌活二錢(6g)、桃仁(研泥)三錢(9g)、丹皮二錢(6g)、赤芍二錢(6g)、烏藥二錢(6g)、元胡一錢(3g)、甘草三錢(9g)、香附一錢半(4.5g)、玫瑰花三錢(9g)、枳殼一錢半(4.5g)。
使用方法使用量
水泡服。 病輕則少服, 重病者服多, 病去藥止不能服多。
功能
活血化瘀逐瘀, 破癥消結。
主冶
堆積痞塊, 痛不變處, 臥則腹墜, 及腎瀉、久瀉由淤血引發者。
方義
本方證系因肝郁氣結, 淤血傳導阻滯引發。 方用玫瑰花、桃仁、五靈脂、赤芍、牡丹皮、延胡索、羌活、川芎活血化瘀溫經散寒,
應用
1、在中醫學來看, 膈下逐瘀湯是醫治膈下瘀阻氣滯血瘀之證的常見方, 關鍵以膈下產生痞塊、痛點不變、臥則腹墜、久瀉不止為辯證關鍵點。
2、當代臨床醫學常見來醫治漫性活動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宮外孕不孕癥等歸屬于血淤氣滯血瘀的癥狀。
加簡化裁
患者氣弱小, 加黨參三五錢。
附方
名字:血府逐瘀湯
構成:桃仁、玫瑰花、川芎、生地黃、羌活、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使用方法:水泡服
主冶:心中血淤證。 癥見胸口痛、頭痛時間一長, 痛如針剩然而有定處, 或呃逆時間一長不止, 或內火心煩, 或心悸失眠, 心浮氣躁愛生氣, 入暮潮熱, 唇黯或兩目黯黑, 舌黯紅或者有淤點, 脈澀或弦緊
出處:《醫林改錯》
功能:活血化瘀祛淤, 理氣止疼
名字:逐瘀湯
構成:川芎、玫瑰花、生地、官桂、烏藥、桃仁
使用方法:水一鐘, 泡服
主冶:生完孩子淤血郁滯, 頭痛發熱, 胸隔不寬, 肚腹紋痛
出處:《丹臺玉案》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