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大視野:谷鏡汧逝世

1968年7月19日我國現代病理學奠基人之一谷鏡汧逝世。

谷鏡汧(1896—1968), 余姚梁輝鄉楊潭村人。 早年就讀蘇州墾植學校, 1917年、1922年相繼畢業于青島德語專科學校和上海同濟大學醫科。 后得縣人宋漢章資助留學德國, 進海岱山大學、柏林大學, 1925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次年回國,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科助教。 1928年至上海參與籌建國人自辦第一所高等醫學院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 后改為上海醫學院, 任講師。 1931年至1932年7月赴美國西余大學病理科進修。 歸國后任上海醫學院副教授、教授。 抗日戰爭時輾轉滇、川任教。 抗戰勝利后,

歷任上海醫學院病理科主任教授、教務長、代理院長。 新中國成立后, 歷任上海第一醫學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全國病理學會上海分會主任委員、《中華病理學雜志》副總編輯、《辭海》主要編寫人之一、上海市第四屆政協委員。 逝于上海。 從事病理學教育研究40余年, 造就醫學人才甚多。 對血吸蟲病、絲蟲病、肺吸蟲病、結核病、肝臟病有詳盡研究, 并考察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病, 重視、推廣尸體解剖。 著有《病理學總論》、《病理解剖學總論》、《血吸蟲病學》、《病理技術檢驗》、《原發性肝癌107例(尸檢)病理學上的探討》。 曾捐資家鄉浚河, 參與籌建余姚陽明醫院。

積極提倡尸體解剖

谷鏡汧身體力行, 積極倡導尸體解剖。 1950年, 他在《大眾醫學》、《中華病理學雜志》上發表文章,

發起簽名運動, 促進知名的科學家、社會名流生前立下遺言, 志愿死后作尸體解剖。 他在上海市政協會上多次發言, 申述開展尸檢工作的重要意義, 得到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 取得了臨床學家的密切配合, 使教研室尸檢工作得到很大的發展, 從未有過間斷。 這也為臨床、教學、科研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料, 提供了珍貴的病理標本。 他在上海醫學院建立了國內第一流規模龐大、病種齊全的病理標本陳列室。 他在身處逆境、慘遭迫害, 身患重病的彌留之際, 仍念念不忘自己死后遺體要做解剖的諾言, 叮囑親屬將其遺體送去解剖, 查找病變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