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六气” 中医治病和防病

但凡人体致病, 总是因为外邪的侵袭或者内伤致病;外邪就包括了“六淫”, 六淫就是自然界的“风, 寒, 暑, 燥, 湿, 热”有所偏颇造成的,

因此我们中医治病就要去除这些致病的因素;而中医讲究未病先防, 那么我们养生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外界的自然变化, 尽量让这些不要侵害到我们。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 历史上久旱、久雨、大热、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达到了极致, 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医治病还特别强调因地因人制宜。 因为一地环境条件(主要也是气象条件)经常作用于人体, 人体也不断产生反应和适应。 一部分人体质好些注意养生, 适应了。 另一部分人体内则产生了虚症等潜在的疾病。 例如寒冷的北方, 人阳虚质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气候较热, 人体质多阴虚。 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历史上的名医, 都是浙江人。

但因朱丹溪在义乌行医, 所治都是南方人, 发现“江南地土卑弱, 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 因此提出“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的观点和治疗原则。 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 根据北方人阳虚体质多, 病多寒象的事实, 提出了“阳常不足, 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 近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北方人多脏寒, 体质多阳虚;南方人多热病, 体质多明虚的结论。

此外, 由于南北方人体质不同, 因此即使患同样疾病, 治疗用药亦应不同。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 “凡用药, 皆随土地所宜。 江南岭表, 其地暑湿, 其人皮肤薄脆, 腠理开琉, 用药轻省;关中河北, 大地干燥, 其人皮肤坚硬, 膜理闭塞, 用药重复”。 以外感风寒为例, 江南一般麻黄一钱就可出汗散热, 所以南方医书上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说;而到黄河以北麻黄要用到三钱,

东北甚至还要更多, 始能发汗退寒。

#p#副标题#e#

2.中医养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从天人相应观看, 顺应自然, 即主动适应四季变化, 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 下举两例。

①从“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出发, 《内经》提出.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因为春夏阳气在外, 易泄, 不能过用;而秋冬阳气潜藏, 阴气在外, 因此要注意养阴。 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外,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 即在夏天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 促使体内阳气旺盛, 去除体内陈寒。 使哮喘, 老年性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 关节炎, 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②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

中医认为, 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 以抵御寒冷。 到了春天, 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 此时如突然减衣, 受风着凉易于致病。 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 同是气温多变, 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 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 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 秋季相反)。 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 春秋季升降温特急, 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 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 这样, 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 如果不添衣春捂, 时间一久, 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 进屋要少穿衣, 即“冻”。 极而言之, 冬季中室内有暖气, 室内外温差更大, 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 以免出汗伤阳。 其道理是一样的。

中医治病和防病都要从四季的气候入手, 顺应了四时的气候变化, 我们才能有病治病, 无病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