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暑健康養生 最宜“咽津”
8月23日處暑節氣,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 介於立秋和白露的一個節氣。 曆書記載:“鬥指戊為處暑, 暑將退, 伏而潛處, 故名也。 ”專家介紹說, 處暑之後氣候變數較大, 應注意預防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
處暑晝夜溫差變大
處暑又稱暑退, 氣溫一般是15℃~17℃, 是最適於人體的氣溫, “處暑熱不來”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天氣開始逐漸轉涼, 但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 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于暑夏之季。 民間常說“秋老虎”, 多是指處暑這樣的氣候。 處暑節氣之際, 中午熱, 早晚涼, 晝夜溫差較大, 雨前氣溫偏熱, 雨後氣溫偏涼。
出遊避免劇烈運動
處暑之後, 秋意漸濃, 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秋天, 秋高氣爽, 適合戶外運動。 可根據個人的體質, 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 但要多注意滋脾補筋。 因為秋天筋容易克本,
氣溫下降易感冒
處暑氣溫下降明顯, 晝夜溫差加大, 人們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應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工作, 少到人多的地方湊熱鬧, 必要時戴上口罩。
如果秋季肅殺犯肺引起咳嗽, 可以運用食療緩解咳嗽。 如幹銀耳50克, 溫水浸泡後洗淨, 熬至爛熟, 調入一個雞蛋, 加糖服用, 宜於乾咳無痰。
再如鴨梨粥, 鴨梨三隻水煮半小時, 去渣後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 有清心、降火的功效, 特別適合肺熱咳嗽。
處暑適宜“咽津”養生
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
李時珍也說過“唾精, 乃人之精氣所化”。 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 則精氣長留, 眼明耳靈。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說“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 經此養生, 孫思邈活了100多歲。 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記載有處暑七月中坐功:每日醜寅(1點到5點)時正坐, 轉頭左右舉引, 就反兩手捶背各五七度, 叩齒, 吐納咽液。